26、圈套法
圈套法,就是巧妙地设置一个圈套,诱使人受骗上当。
就幽默的形成机制而言,幽默本身就是一个大圈套。它不同于滑稽直接逗人乐,它拐了几个弯子,于曲折中出效果,所以来得意味深长。当然,这里不是要宏观的讨论幽默形成机制,只是要比较具体地研究幽默对象中“一方引诱另一方受骗上当、落入陷阱”的方法。幽默作者靠着自己的机智,张开一面大网,把含混的、多义的话,引入一个固定方向,给受众提供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或使对方形成一个貌似合理的心理定势,从而使其产生一个错觉,犹如催眠般跟着这条思路走下去,到头才发现事情向另一种含义迅速滑去,不能逆转,于是大上其当。
《雅谑》中有一则笑话,曾衍生出了众多版本:
朱古民为人幽默,善开玩笑。一天在一姓汤的先生家中作客。汤先生说:“听说你足智多谋,我现在坐在这屋子里,你能把我骗到门外去吗?”朱说:“门外风大寒冷,你一定不肯出去。如果你先到门外,我就可以用室内多么舒服引诱你上钩,你肯定会听我的。”汤先生一声冷笑,决心下定:“出去就出去,看你怎么引诱我再进门!”汤出门后,朱古民拍手大笑说:“我总算把你骗出门去了!”
这个故事机智巧妙的思路很有启发性,所以在其他少数民族的机智人物传说中也可以找到不同版本。
圈套法的应用,机智为主要手段,其中不乏出奇制胜的妙招。下面是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小幽默:
一男子在广场上大声叫志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高达82人!”一个人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翻来覆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什么诈骗事件的报道。这时,便听见卖报都又叫道:“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
下面还有两例实践性挺强的小幽默,请大家酌情变通使用:
操场上,一队士兵整齐地排着队。
长官叫道:“谁喜欢音乐,向前走三步。”
六名士兵走出了队伍。
“好,请你们六人把钢琴抬上三楼。”
罗斯福在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服役。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及在某地搞潜艇的计划,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
“你能保守机密吗?”
“当然能。”朋友保证道。
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圈套法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主要是设计者瞄准了一些人好虚荣、好面子、好美、好奇、嫉妒等弱点,故意制造机会使其避开所恶,靠近所爱,不自觉地跳入彀中。
男主人刚刚离开家去上班,一位沿街卖书的推销商便去敲这家门。
女主人把门打开了,推销商说:“我相信你一定要买这本书来参考,书名是《丈夫夜归借口五百种》。”
“我要这本书干什么?”
“因为我刚卖了一本给你丈夫。”
圈套法还能解决一些不容易用常法解决的难题,极具实用性。
书店店员告诉馆长,一些书因题材冷僻和内容深奥,一直难以卖出。馆长灵机一动,马上将这些书集中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边上贴了一张纸条:“这些书很难读懂,需要高深的学问。”没几天,书被卖光了。
这则幽默与前面那位歪解总统的出版商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下面这则摘帽子的幽默:
西方某国女士们酷爱戴着时髦的帽子到剧场看戏。帽子很高,挡住了后边观众的视线。剧场多次提醒而效果不佳。一次剧场经理在舞台上说道:“本剧场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女士们,请她们不必脱帽看戏。”话音刚落,帽子全摘下去了。
27、诡辩法
诡辩法,就是故意用似是而非的歪理来为明显错误的事情或论点狡辩,目的便是混淆是非或炫耀机智取乐。
诡辩法与歪解法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全要讲歪理才行。但歪理也必须歪得似是而非,有一定欺骗性或新奇性,不能一歪歪到太平洋那里找不到边了。一般的诡辩和歪解是不受人欢迎的,但从幽默角度作出的诡辩歪解就可姿利用了。诡辩与歪解不同之处又在于:歪解法的要点是歪解对象多是自己和听者之外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人事现象,解释的对象事物与解释者不一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诡辩法则不同,辩解的对象事物与辩解者利害攸关,是在处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辩解者为了摆脱窘境而没理找理,或强辞夺理,或混淆是非,制造混乱,结果给人的印象是理虽屈而辞未穷。作为一种幽默技巧,它可以展示人的智慧和机敏。
诡辩的范围很广,举凡修逻辑、语言文字等等各个方面,只要能找到缝隙或制造陷阱,都可以为我所用。人们常玩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把戏。比如,利用字词的多义性特点,故意模糊歧义词中的各个义项之间的不同,混淆不同事物的界限,以便于诡辩者偷换概念和歪曲论题。
父亲: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打死你不可!
儿子:爸爸,您别生气,我向你保证,以后抽烟一定当着您的面抽。
在这里,儿子用的是混淆概念的办法。父亲本来反对的是儿子抽烟,儿子却故意把父亲批评时谈到的抽烟场合、方式(“背着我”)也搅在一起,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父亲反对的不是抽烟本身,而是抽烟的场合和方式。
利用词的歧义来偷换概念,我们伟大的阿凡提先生可是一把好手呢。
阿凡提当理发匠的时候,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便想找个机会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好的,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罢,“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不要就扔掉。”阿凡提说着又是几刀,把胡子全剃了下来,扔到门外。
大阿訇起来一看,脑袋成鸭蛋了。
阿凡提利用人们对“要”这一概念的多种理解来惩罚了一下大阿訇。“要”在这里可以是“保留在脸上”,也可以是“要过来,拿在手上”,而在阿訇和一般人看来是不至于误解的。阿凡提却故意误解,先把眉毛剃了。等到阿訇在概念上跟上阿凡提之后,不料阿凡提又回到了正常的理解上去,于是阿訇的胡子只好又没了。
诡辩法常用的技巧还有“以偏盖全”。例如《晏子春秋》里那则有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从齐国到楚国出使,楚王设宴赏酒。楚王曾听说晏子很聪明,便想故意羞辱羞辱他。当酒正喝到兴头上时,两个小官押了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道:“捆的人是干什么的呀?”押解者回道:“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我们捉住了。”楚王转过身对晏子笑道:“原来齐国人都擅长偷东西呀?”晏子立刻站起来答道:“我听说桔树生在淮河以南则长为桔,生于淮河之北则为枳。两者叶子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是因为水土相异造成的呀。人也是一样。这人生长在齐国安分守己,一到楚国就学会偷东西了,这不知是不是楚国水土适于养小偷的缘故?”
这里,晏子和楚王运用的都是诡辩法。楚王以偏盖全:一个齐国人偷东西,说明齐国人都善偷。晏子则顺梯子下楼,借桔枳之不同得出楚国水土适于养小偷的结论,从而转守为攻,击败楚王。试想,若是宴子从逻辑上揭穿楚王,哪怕辩解清楚了,也该是多么乏味呀。
利用诡辩法来为自己摆脱困境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聪明过人。一个夏天,他光着榜子正在读书,忽有人报皇帝驾到,他来不及更衣,赤膊又不雅,只好藏到床下去。那地方热呀,过了一阵子没动静,他便钻出来问家人:“老头子走了没有?”不巧乾隆皇帝没走,又听见了他的话,便要他解释“老头子”是什么意思,否则治不敬之罪。纪晓岚争中生智,答道:“万岁则为‘老’,人上则为‘头’,‘子’乃是圣贤的尊称。”乾隆听了一笑,便原谅了他。
有一个卖乌龟的人,夸他的龟是万年龟,能活一万年。有个人买了一只,第二天便死了。那人去指责商贩骗人,商贩道:“我说的没错,只是忘了告诉你,你买的这只龟,昨天刚过完一万岁生日。”
诡辩法在孩子中运用,能显出孩子的童趣和机智。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十分聪明。有人把一只獐子和一头鹿关在一个笼子里,让他指出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元泽没见过,当然不认识,便说:“獐子旁边那个是鹿,鹿旁边那个就是獐子嘛。”
妈妈不高兴地对汤姆说:“你的地理是怎么考的,连美洲在哪里都不知道!”
汤姆回答说:“妈妈,这题出得够刁的呢!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哥伦布呢?”
爷爷看了孙子的历史考卷后不满地说:“你的历史才考4分。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总是5分的!”孙子撅着嘴说:“爷爷,那怎么能比呢?您上学的时候历史要短一大截呢!”
呵呵。诡辩法在实际操作中,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众多手段,综合发挥。有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故意展示一个强辞夺理、胡搅蛮缠的丑态取乐。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你就懂得诡辩三分了。
甲:吃饭了吗?
乙:你问谁呀?
甲:这里又没别人,当然是问你。
乙:我怎么回答你呢?
甲:实话实说呀,吃了就说吃了,没吃就说没吃,这有什么难的?
乙:问题在于我们指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呢?是今天的、明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28、妙答法
妙答法,是一种避开对问话的正面回答,而从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提供一个新奇、巧妙甚至让人吃惊的怪诞答案。
妙答法是社会交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幽默技法。它不是纯客观的观赏性幽默,而是交谈者双方语言短兵相接的交锋(当然不是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社交活动攀谈中的应答,有彼此的戏谑,有互相斗智,有巧妙的敷衍,也有针锋相对的正面反击。从幽默角度来看,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体现出活动主体的机智和幽默,具体情况可有四种体现。
第一,事情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与正常的估计和想象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双方都无伤害、在出人意料的逆转中获得的一种轻幽默。
甲:听说你昨儿的戏演得挺不错!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十分热烈呀。
乙:可不是吗?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再不会登台演戏了,我被开除了。
主人:我这条看家狗很管用,有谁走近我的房子,我马上就能知道。
朋友:是吗?它肯定叫得很凶,不让生人走近吧?
主人:不,当它飞快地钻进我的沙发下边时,我就知道有人来了。
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寻找答案,是这种幽默的共同点。
一位著名的女舞蹈家给肖伯纳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如果他们二位结合在一起,生个孩子,将是个优生的典范:“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会多少美妙!”肖伯纳回信表示受宠若惊,同时又忧心忡忡。他说:“要是那个孩子运气不好,拥有了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糕透了。”
第二,操作者对来自对方的挑衅,不动声色地接过话头,貌似肯定,实则从对方语言中找出破绽或回击的武器,然后反戈一击。
社会交际中,难免会碰到品格卑劣的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于这种情况,一味息事宁人则丧失自己的人格,而剑拔弩张又会失去雅量和风度,所以最妙的办法就是用机智的思维组织起语言的反击,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一位小姐取笑一个小伙子说:“你的胡子真够锋利的,那么厚的脸皮居然也能钻出来!”
小伙子笑道:“你的脸皮比我的还厚,那么锋利的胡子也钻不出来。”
德国十九世纪的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嘲弄。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道:“看来,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里,才能弥补这个缺憾。”
俄罗斯著名丑角杜罗夫曾遇到一位无礼的观众。这人对他说:“要想受到观众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丑陋的脸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的话,我准能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