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提利用人们对“要”这一概念的多种理解来惩罚了一下大阿訇。“要”在这里可以是“保留在脸上”,也可以是“要过来,拿在手上”,而在阿訇和一般人看来是不至于误解的。阿凡提却故意误解,先把眉毛剃了。等到阿訇在概念上跟上阿凡提之后,不料阿凡提又回到了正常的理解上去,于是阿訇的胡子只好又没了。
诡辩法常用的技巧还有“以偏盖全”。例如《晏子春秋》里那则有名的晏子使楚的故事:
晏子从齐国到楚国出使,楚王设宴赏酒。楚王曾听说晏子很聪明,便想故意羞辱羞辱他。当酒正喝到兴头上时,两个小官押了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装模作样地问道:“捆的人是干什么的呀?”押解者回道:“是齐国人,因为偷东西被我们捉住了。”楚王转过身对晏子笑道:“原来齐国人都擅长偷东西呀?”晏子立刻站起来答道:“我听说桔树生在淮河以南则长为桔,生于淮河之北则为枳。两者叶子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是因为水土相异造成的呀。人也是一样。这人生长在齐国安分守己,一到楚国就学会偷东西了,这不知是不是楚国水土适于养小偷的缘故?”
这里,晏子和楚王运用的都是诡辩法。楚王以偏盖全:一个齐国人偷东西,说明齐国人都善偷。晏子则顺梯子下楼,借桔枳之不同得出楚国水土适于养小偷的结论,从而转守为攻,击败楚王。试想,若是宴子从逻辑上揭穿楚王,哪怕辩解清楚了,也该是多么乏味呀。
利用诡辩法来为自己摆脱困境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
清朝大学者纪晓岚聪明过人。一个夏天,他光着榜子正在读书,忽有人报皇帝驾到,他来不及更衣,赤膊又不雅,只好藏到床下去。那地方热呀,过了一阵子没动静,他便钻出来问家人:“老头子走了没有?”不巧乾隆皇帝没走,又听见了他的话,便要他解释“老头子”是什么意思,否则治不敬之罪。纪晓岚争中生智,答道:“万岁则为‘老’,人上则为‘头’,‘子’乃是圣贤的尊称。”乾隆听了一笑,便原谅了他。
有一个卖乌龟的人,夸他的龟是万年龟,能活一万年。有个人买了一只,第二天便死了。那人去指责商贩骗人,商贩道:“我说的没错,只是忘了告诉你,你买的这只龟,昨天刚过完一万岁生日。”
诡辩法在孩子中运用,能显出孩子的童趣和机智。
宋朝政治家王安石有个儿子叫王元泽,十分聪明。有人把一只獐子和一头鹿关在一个笼子里,让他指出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元泽没见过,当然不认识,便说:“獐子旁边那个是鹿,鹿旁边那个就是獐子嘛。”
妈妈不高兴地对汤姆说:“你的地理是怎么考的,连美洲在哪里都不知道!”
汤姆回答说:“妈妈,这题出得够刁的呢!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哥伦布呢?”
爷爷看了孙子的历史考卷后不满地说:“你的历史才考4分。我上学的时候,历史课总是5分的!”孙子撅着嘴说:“爷爷,那怎么能比呢?您上学的时候历史要短一大截呢!”
呵呵。诡辩法在实际操作中,手段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运用众多手段,综合发挥。有的情况下简直就是故意展示一个强辞夺理、胡搅蛮缠的丑态取乐。看看下面这个例子,你就懂得诡辩三分了。
甲:吃饭了吗?
乙:你问谁呀?
甲:这里又没别人,当然是问你。
乙:我怎么回答你呢?
甲:实话实说呀,吃了就说吃了,没吃就说没吃,这有什么难的?
乙:问题在于我们指的是早饭、午饭还是晚饭呢?是今天的、明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