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谑》中有一则笑话,曾衍生出了众多版本:
朱古民为人幽默,善开玩笑。一天在一姓汤的先生家中作客。汤先生说:“听说你足智多谋,我现在坐在这屋子里,你能把我骗到门外去吗?”朱说:“门外风大寒冷,你一定不肯出去。如果你先到门外,我就可以用室内多么舒服引诱你上钩,你肯定会听我的。”汤先生一声冷笑,决心下定:“出去就出去,看你怎么引诱我再进门!”汤出门后,朱古民拍手大笑说:“我总算把你骗出门去了!”
这个故事机智巧妙的思路很有启发性,所以在其他少数民族的机智人物传说中也可以找到不同版本。
圈套法的应用,机智为主要手段,其中不乏出奇制胜的妙招。下面是一个人们比较熟悉的小幽默:
一男子在广场上大声叫志报纸:“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高达82人!”一个人忙奔过去买了份报纸,翻来覆去却怎么也找不到什么诈骗事件的报道。这时,便听见卖报都又叫道:“惊人的诈骗事件,受骗者已达83人!”
下面还有两例实践性挺强的小幽默,请大家酌情变通使用:
操场上,一队士兵整齐地排着队。
长官叫道:“谁喜欢音乐,向前走三步。”
六名士兵走出了队伍。
“好,请你们六人把钢琴抬上三楼。”
罗斯福在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服役。一天,一位朋友向他问及在某地搞潜艇的计划,罗斯福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
“你能保守机密吗?”
“当然能。”朋友保证道。
罗斯福微笑着说:“那么,我也能。”
圈套法之所以能够屡屡得逞,主要是设计者瞄准了一些人好虚荣、好面子、好美、好奇、嫉妒等弱点,故意制造机会使其避开所恶,靠近所爱,不自觉地跳入彀中。
男主人刚刚离开家去上班,一位沿街卖书的推销商便去敲这家门。
女主人把门打开了,推销商说:“我相信你一定要买这本书来参考,书名是《丈夫夜归借口五百种》。”
“我要这本书干什么?”
“因为我刚卖了一本给你丈夫。”
圈套法还能解决一些不容易用常法解决的难题,极具实用性。
书店店员告诉馆长,一些书因题材冷僻和内容深奥,一直难以卖出。馆长灵机一动,马上将这些书集中到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边上贴了一张纸条:“这些书很难读懂,需要高深的学问。”没几天,书被卖光了。
这则幽默与前面那位歪解总统的出版商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下面这则摘帽子的幽默:
西方某国女士们酷爱戴着时髦的帽子到剧场看戏。帽子很高,挡住了后边观众的视线。剧场多次提醒而效果不佳。一次剧场经理在舞台上说道:“本剧场为了照顾年老体弱的女士们,请她们不必脱帽看戏。”话音刚落,帽子全摘下去了。
27、诡辩法
诡辩法,就是故意用似是而非的歪理来为明显错误的事情或论点狡辩,目的便是混淆是非或炫耀机智取乐。
诡辩法与歪解法大同小异,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全要讲歪理才行。但歪理也必须歪得似是而非,有一定欺骗性或新奇性,不能一歪歪到太平洋那里找不到边了。一般的诡辩和歪解是不受人欢迎的,但从幽默角度作出的诡辩歪解就可姿利用了。诡辩与歪解不同之处又在于:歪解法的要点是歪解对象多是自己和听者之外的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人事现象,解释的对象事物与解释者不一定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诡辩法则不同,辩解的对象事物与辩解者利害攸关,是在处境十分不利的情况下,辩解者为了摆脱窘境而没理找理,或强辞夺理,或混淆是非,制造混乱,结果给人的印象是理虽屈而辞未穷。作为一种幽默技巧,它可以展示人的智慧和机敏。
诡辩的范围很广,举凡修逻辑、语言文字等等各个方面,只要能找到缝隙或制造陷阱,都可以为我所用。人们常玩的是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把戏。比如,利用字词的多义性特点,故意模糊歧义词中的各个义项之间的不同,混淆不同事物的界限,以便于诡辩者偷换概念和歪曲论题。
父亲:你竟敢背着我抽烟,我非打死你不可!
儿子:爸爸,您别生气,我向你保证,以后抽烟一定当着您的面抽。
在这里,儿子用的是混淆概念的办法。父亲本来反对的是儿子抽烟,儿子却故意把父亲批评时谈到的抽烟场合、方式(“背着我”)也搅在一起,造成一种假象,似乎父亲反对的不是抽烟本身,而是抽烟的场合和方式。
利用词的歧义来偷换概念,我们伟大的阿凡提先生可是一把好手呢。
阿凡提当理发匠的时候,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便想找个机会整治他一下。
有一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好的,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罢,“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吗?”阿凡提又问。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不要就扔掉。”阿凡提说着又是几刀,把胡子全剃了下来,扔到门外。
大阿訇起来一看,脑袋成鸭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