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妙答法
妙答法,是一种避开对问话的正面回答,而从一种新的思维角度,提供一个新奇、巧妙甚至让人吃惊的怪诞答案。
妙答法是社会交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幽默技法。它不是纯客观的观赏性幽默,而是交谈者双方语言短兵相接的交锋(当然不是唇枪舌剑你死我活)。社交活动攀谈中的应答,有彼此的戏谑,有互相斗智,有巧妙的敷衍,也有针锋相对的正面反击。从幽默角度来看,不管哪种类型都必须体现出活动主体的机智和幽默,具体情况可有四种体现。
第一,事情有了一个明确的结果,可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与正常的估计和想象恰恰相反。这是一种对双方都无伤害、在出人意料的逆转中获得的一种轻幽默。
甲:听说你昨儿的戏演得挺不错!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十分热烈呀。
乙:可不是吗?因为大家都知道我再不会登台演戏了,我被开除了。
主人:我这条看家狗很管用,有谁走近我的房子,我马上就能知道。
朋友:是吗?它肯定叫得很凶,不让生人走近吧?
主人:不,当它飞快地钻进我的沙发下边时,我就知道有人来了。
从事物相反的方向寻找答案,是这种幽默的共同点。
一位著名的女舞蹈家给肖伯纳发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说,如果他们二位结合在一起,生个孩子,将是个优生的典范:“孩子有你那样的脑袋和我这样的身体,那将会多少美妙!”肖伯纳回信表示受宠若惊,同时又忧心忡忡。他说:“要是那个孩子运气不好,拥有了我这样的身体和你那样的脑袋,那可就糟糕透了。”
第二,操作者对来自对方的挑衅,不动声色地接过话头,貌似肯定,实则从对方语言中找出破绽或回击的武器,然后反戈一击。
社会交际中,难免会碰到品格卑劣的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对于这种情况,一味息事宁人则丧失自己的人格,而剑拔弩张又会失去雅量和风度,所以最妙的办法就是用机智的思维组织起语言的反击,使对方无还手之力。
一位小姐取笑一个小伙子说:“你的胡子真够锋利的,那么厚的脸皮居然也能钻出来!”
小伙子笑道:“你的脸皮比我的还厚,那么锋利的胡子也钻不出来。”
德国十九世纪的大诗人海涅是个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礼的嘲弄。在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岛,这个岛上居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白了他一眼道:“看来,只有我和你一起去那里,才能弥补这个缺憾。”
俄罗斯著名丑角杜罗夫曾遇到一位无礼的观众。这人对他说:“要想受到观众欢迎,丑角是不是就必须有一张愚蠢而丑陋的脸呢?”
“确实如此。”杜罗夫说:“如果我能生一张像先生一样的脸的话,我准能拿双份薪水。”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幽默的反击必须是后发制人,是自卫反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同情和支持,在道德判断上不发生阻隔和反感,从而与作者一起去嘲笑挑衅者。若是反过来,收到的就是幽默效果了,很可能是受众的反感情绪。
第三,用对方的理论或作法作“合乎逻辑”的推理或延伸,从而使“始作俑者”陷入困境。
《宋朝事实类苑》中有一则贡父的笑话:
往年士大夫好讲水利,有言欲涸梁山泊以为农田者。或诘之曰:“梁山泊自古巨泽,广袤数百里,今若涸之,不幸夏秋之际,行潦四集,诸水并入,何以受之?”贡父适在座,徐曰:“却于泊之旁凿一池,大小正同,则可以受其水矣。”座中皆绝倒,言者大惭。
贡父在这里并没有直接反对这种貌似有开拓精神的大举措,而是装做替提建议的人想办法的样子,慢悠悠地提出再挖一个梁山泊来好装水。这个主意立刻就把原来的建议的荒唐可笑凸现出来了。(这倒是个解决就业问题的好办法哈。)
一位私塾先生在课堂上打盹。学生问:“先生刚才干什么呢?”先生答道:“去见周公了。”第二天学生打瞌睡却受到先生批评。学生不服说:“我也去见周公了。”先生问:“你若真见了周公,周公对你说什么来着?”学生说:“他说昨天根本没看见你。”
这样的学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先生可以安息了。
第四,以荒唐的答案来回答荒唐的问题或要求。
一位衣着华丽的太太要听一个著名钢琴家的演奏会,可惜没弄到入场券,她向钢琴家求助。钢琴家说:“我一张票也没有,不过如果听众同意的话,我倒是很愿意把我的那个座位让出来。”
一位富商的妻子,在看过几本书之后,忽然有了写作的兴趣。她特去拜访一位名作家,请教“什么是开始写作的最好方法”。作家看着这位养尊处优的太太,实在不忍心打击她的写作愿望,于是说:“当然了,最好的方法还是从左往右写。”
就应对技巧来说,妙答法关键在于迅速准确地把握住对方的意图,思路和表达方法,根据来言确定去语。只有话头接得巧妙、自然,表达方法机智娴熟,才能造成较强的幽默效果。这就要求应答者对社交应酬中的各种经验多有积累和揣摩,而且还要做到胸中有货。平时多装些各类知识,知识越丰富,才越能机智应付,左右逢源,做到厚积而薄发。从这个角度上讲,幽默等于乐观的心态加上丰富的知识,然后乘以敏捷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