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郁积的巧妙释放
五、“降格型”举要
15、比喻法
比喻法是根据类似联想,选取乙事物(喻体)的某一种特征来描绘甲事物(本体)。它的主要功能便是造成语言的形象性。当然,一般的比喻与我们幽默范畴里的比喻是有区别的。要使比喻体现出幽默感,就必须使比喻参与创造“以言语条件使崇高鄙俗化”的“语言——心理”结构。那么,比喻法如何参与这个语言——心理结构的创造呢?
其一,所要描绘的本体事物自身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喻法可以用形象的手法强化这些缺陷,使其丑更加显眼可笑。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的描写便属于这一类: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其二,所要描绘的事物本体,原本是属于尊贵的、崇高的或严肃、重要的,而讲述者故意用低贱、卑俗甚至令人恶心的喻体去描绘。本体事物因此而被降格,导致鄙俗、滑稽。《笑林广记》中有这样一则笑话:
一县官谒见大宪。谈毕公事,大宪闲谈问曰:“闻得贵县出猴子,不知都有多大?”答曰:“大的有大人那么大。”既而觉其失言,乃惶悚欠身而复言曰:“小的有卑职那么大。”
比喻法的应用有一个原则,就是对一些人和事物的“降格”处置可能会招来反对或反感,所以故事的善后处理的艺术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请看下面这则经典笑话:
男老师对吵闹不休的女学生说:“两个女生就能顶一千只鸭子。”不久,师母来找老师,一个女学生连忙找到男老师报告说:“老师,楼下有五百只鸭子找您。”
这则幽默中,老师对女学生的降格处理不能说没趣味,但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意思就不大,而且在内容上也不太美,甚至招来女性的反感。只有当女学生找到了恰当的报复机会,这个故事才算完整,受众的心态得以平衡,老师的失礼行为也得到了回报,于是,人们可以皆大欢喜地欣赏他的狼狈相。
还要说的是,幽默家对所要描绘的事物本身是否可以降格处置需要有清醒的把握,否则调侃、亵渎了不能轻慢的崇高事物,其结果就不光是没有笑声的问题了。这是不能不严肃、谨慎从事的。特别是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方面包容量的差别,是需要重视的。顺便指出,比喻法并非只在降格时才能取得谐趣。只要喻体新颖、生动、贴切,让人得到一种惊喜,即使未做降格处置,也同样可以令人解颐。
16、比拟法
比拟法就是一种将人拟物或将物拟人的或以此物拟彼物的修辞方法。比拟法同比喻法并不一样。比喻法是在以彼物来喻此物,不管是明喻也好,暗喻也好,总是在打比方,总有个甲像乙或乙像甲的模式。比拟法不存在谁像谁的问题,它一上来便把表述的人或物对象化了。如果是将人拟为物,那么出场的就是物,如果是将物拟为人,那么讲述的物必须是作为人来活动。一般修辞意义上的比拟法,并不一定会产生幽默效果。为了降格的需要,这里的比拟法必须在言语中把人拟成鄙俗之物,或将鄙俗之物煞有其事地拟成人或其他高贵的形象,从而凸现出事物滑稽可笑的一面。审美主体在欣赏这个幽默对象的过程中发现乖谬、错误或毛病,从而强化自己的优越感,表现出由衷的喜悦。
鲁迅先生曾这样书写总长们:
我所目睹的一打以上的总长之中,有两位是喜欢属员上条陈的。
以“总长”之尊,物化为“一打”来计算,显出这是一堆无用的之。
《笑府》中有《说大话》一则:
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要说几句大话,装作体面。”仆人答应了。恰好有人说道观里三清殿大的,仆人说:“只不过和我家租房一样大。”有人说龙船大的,仆人说:“只不过和我家帐船一样大。”又有人说牯牛肚子大的,仆人说:“只不过和我家主人肚皮一样大。”
17、杂糅法
杂糅法就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些概念不和谐地并列在一起。逻辑要求,并列使用的概念必须是同一属下的同级种概念。人们的思维定势也是这样去要求、衡量别人对概念的处理方法的。然而杂糅法正好违反这一思维定势,从而显得不伦不类,滑稽可笑。
姜昆说过一个相声《假大空》,用杂糅法塑造了一个“文革”时期思想作风和文风都极成问题的人物:
甲:“白局长,我向你表红心。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面对我的缺点错误,我脸不变色心不跳,泰山压顶不弯腰。我一定要高举红旗,认真看书,努力学习,搞好计划生育,除四害、讲卫生,节约粮食,不随地吐痰,搞好家庭团结,一日夫妻百日恩。”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可见杂糅法主要是用于对人物的形象、能力、修养的降格,另外它还可以“奇特的组合”形成惊人之笔,吸引人们的注意。鲁迅先生就长于此道,常常用杂糅法来制造文章题目,如《战士与苍蝇》、《文学与出汗》、《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与酒之关系》等等。这些题目能马上引起读者的注意。
18、重复法
重复法就是靠语言的多次重复来暴露讲话人的僵化、迟钝或受骗上当而陷入一种语言的陷阱,从而引发笑声。
重复为什么可笑呢?因为多次重复出乎受众的意料。这种重复与人们按正常逻辑预想的、满怀希望期待的结局不同,这种不同就是一种不谐调。重复有语言上的重复和情节上的重复等,在一般幽默中常用的是语言上的重复。这种重复多半用在表现某个人物的固执、僵化、死性的特点上。
某领导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敢作主,一律推给上级。
托儿所所长向他请示:“孩子们该添些玩具了,您看……”
“报请上级决定。”
生产科长向他汇报:“实验室地方太小,应当增加两间房子,您看……”
“报请上级决定。”
太太和他一起看《白蛇传》,对他说:“我看许仙也太没良心了,白娘子不如干脆和他离婚算了。你说呢?”
“报请上级决定。”
在相声和漫画中也常使用重复这一手法制造笑料。
重复法的实际操作上,有三种路子可走,一是讲述“重复法”的幽默故事(当然应当找到合适的由头);二是用夸张的“重复法”故作蠢相,故出蠢言,以逗观众一乐;三是用“重复法”来巧妙地讽刺现实中的一些重复现象,也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也有很好的幽默效果,而且由自我“降格”变为自我“升格”,极有利于抬高自己的形象。
19、夸张法
是指在重现过程中有意识地强调和突出社会生活中特定人物或现象的重要特征,从而更加鲜明地反映出这些事物的实质。
夸张法并不少见,是幽默作家、漫画家常用的拿手好戏,同时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方法。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想必大家都知道,那正是运用夸张法的绝好范例,这里不细谈此文,只为大家展示马克先生另一篇表现钟表走得太快的短章,以证明生活中并不缺少幽默,缺少的只是发现:
从此我的表就走得太快了。它走得一天比一天快。一星期之内,它就病得发了剧烈的高烧,脉搏有阴凉地方都有一百五十下。到了两个月完结的时候,它把全城所有的钟表都丢在后面了,跑到日历的前面十三天还多一点。十月里的树叶子还在空中飘落的时候,它已经走到十一月,欣赏雪景去了。它把房租和到期的帐单以及诸如此类的债务都提前了,简直把人逼得要命,叫我吃不消。
再看表走得太慢的情况:
擦过油泥、上过油、对过快慢之后,我的表就慢起来。简直慢得不成话,它的摆就像报丧的钟那样慢吞吞的响。我开始误车,所有的约会都迟到,饭也吃不着了;我的表把三天的期限拖成了四天,以致我拿着支票兑不到款;我渐渐地退到昨天,又退回到前天,然后又退回到上星期。不久我就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孤零零地,独自一人在再上个星期里徘徊了,整个世界已经无影无踪。我似乎是觉察到自己对博物馆里的木乃伊暗自有了一种同病相怜之感,并且有了和他交换消息的愿望。
马克·吐温作为一代幽默大家,真是绝了。
有的夸张,是小故事中几个人物之间不约而同的“通力合作”的结果。甲的行为本来已够荒唐,但乙不但不去制止,反而服从这种荒唐,从而突出甲的专横霸道,也强化了甲所推崇的事物的可厌。如国产笑话《酒酸》便是一则好例:
有去酒店而嫌酒酸者,店主很恼火,就把他员在梁上。有人经过,问什么原因,主人说了。过路人说:“借我一杯尝尝。”尝毕,皱起眉头对店主说:“放了这个人,吊了我吧。”
夸张汗在操作过程中有几点应该注意。首先,运用夸张时要抓住事物的关键特性,主次分明,轻重得当;其次,夸张要有事物客观规律的内在依据和联系,也就是说,要合乎情理,给受众的跳跃性思维提供一块现实基础做跳板;再次,要掌握好夸张的分寸感,不是越邪乎越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他要改成“力拔地球气盖世”就不好玩儿了。最后一点,作为幽默手法的夸张不同于文学修辞,它必须或巧、或怪、或奇、或新,以产生不协调,形成明显的反差,从而引人发笑。
20、绰号法
绰号法是夸张汗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特定的人群对群体中特定人物的重要特征的概括和夸张。这想来大家都不陌生。
并非所有的绰号都幽默,幽默的绰号必须符合降格的要求。比如“老顽固”之类的就不可笑。
现实生活中对绰号的使用有一个道德的问题。对待假恶丑的现象,人们起绰号是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对于同志之间、朋友之间,看法就不大一样。其实,只要关系亲近,动机友善,互相以绰号打趣也没什么不可以。当然,这要照顾到对方的心理承受能力。
绰号讲究这样几个要求:
1、要有概括性。用几个字抓住一个人的主要特征,还能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2、要有形象性。绰号只有生动形象才能传神、动人、喜人。
3、要有通俗性。这是幽默本性的要求。
驱驴宰相 王及善才学平庸,为人刻薄,作宰相时,别人暗地里把他比作凡庸的斑鸠占据了显贵的 凤凰池(接近皇帝的机要部门称凤凰池)。他毫无政绩,有一点却管得很严,每日都要关照下官说:“不得让驴进入官署。”后来,别人就给他起了雅号叫:“驱驴宰相。”
鹅鸭谏议 南宋高宗赵构朝见下官,有个叫董门的谏议官向高宗建议说:“近来禁止杀猪羊,这很 符合圣德,但对鹅鸭也宜禁宰。”刚说完,忽有人报:“金兵南侵,有一号‘龙虎大王’的人,特别勇猛,很难抵挡。”高宗一时沉思不语。在旁的胡侍郎(宰相府、三省及六部尚书的副职均称侍郎)上奏说:“大王不必忧虑,这里正有‘鹅鸭谏议’,足以对等‘龙虎大王’的了。”
21、自嘲法
自嘲法就是动用嘲讽语气贬低或嘲笑自己。自嘲法因为能迅速地缩小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显示自己的较高心灵自由度和超脱度,所以在交际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窃以为,不懂得自嘲的幽默家,不是真正的幽默家;不敢自嘲者,不配玩幽默。美国有句话叫做“能笑自己的人,有权利开他人玩笑”,说的是一个意思。
国人共知的阿Q,有著名的“精神胜利法”留传于世。他挨了打,又打不过人家,只好在心里想:“就算儿子打老子吧。”要不是作品背后浓重的悲愤情绪影响了人们对阿Q的感觉,他也算得上自嘲大师了。伊索寓言的狐狸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更是举世皆知的经典自嘲。
面对生人的自我调侃,能够立刻让对方产生亲近、认同感,进而消泯冷眼旁观甚至对立的情绪。同时说明调侃者能对自己以超脱的审视,这就展示了他有较别人更高的智慧和更宽阔的胸怀。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能力和勇气去轻松地认识和嘲笑自己的弱点的。正所谓以退为进,以迂为直,自嘲在幽默表现形态上是降格,在实际效果上是升格的。
自嘲很是需要眼疾手快的。《笑府》一例:
一卖锅者必以锅底掷地作声,以证明锅之无损。一日不巧,锅一摔就裂了,遂对买者说:“像这种锅,我就不会卖给你了。”
自嘲的目的绝不是一味地胡乱编派、作贱自己,而是要达到较高层次的自尊。刚刚辞世不久的一代相声泰斗马三立老先生,就经常拿自己的长相开玩笑,说自己长的模样“对不住大家”了,贴膏药是“我不行。人瘦,一贴,包起来了”,拔火罐也不行,“脸上没肉,跑气,嘬不住”。
22、吹牛法
吹牛原本是夸张法的一种具体实践方式。它与其他夸张的区别是在内容上。就是说,它把讲话人自己的经历或者能力用令人吃惊的语言渲染、吹嘘到离奇、怪诞乃至荒唐的程度。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吹牛是指幽默范畴里的吹牛,而不是指生活中某些人夸夸奇谈不切实际的行为。
吹牛有两种形式,一是吹牛者破绽百出,被人识破了,又欲盖弥彰,窘态毕露,这当然很好笑。二是故做大言,吹牛者无意于欺骗别人、吹嘘自己,受众也知道自己不会上当受骗。这种煞有其事的吹牛同样有着强烈的幽默效果,原因是吹牛者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太奇特了,令人不得不笑。
世界最著名的吹牛大王,当推德国人米希豪森。这位男爵生于1720年,他在俄国军队服过役,与土耳其人交过火。此君喜吹而擅吹,吹得不同凡响:
他去打猎,在森林中发现一只毛皮绚丽的狐狸。用枪打无疑不合适,老米退下子弹,将缝衣针按入枪膛,只一枪就把该狐狸的长尾巴钉在树上。他从容下马,取鞭子抽狐狸。狐狸无计脱身又忍受不了疼痛,竟从皮囊里飞跑而出。“就这样,我得到了一张完整的狐狸皮筒子。”他自负地说。
另一次,他和土耳其人作战时,连人带马陷入了泥塘,而且越陷越深。老米在绝望之中,生出智谋。他用腿夹紧马肚子,然后扯住自己的头发,一使劲,连人带马出了泥塘。这是名副其实的“自拔”。
还有一次,他被恶狼所迫,面对血盆大口,毅然将手伸进狼嘴。揪其肚肠一甩,像甩面口袋一样,使狼翻了一个个儿。狼的外皮变成了狼的内瓤儿,也就不成其为狼了。
再一次,米先生偶遇疯狗,逃窜不迭,身上大衣太重,就弃之不顾了。疯狗咬住大衣不放。第二天,放在衣橱里的大衣疯了,把屋里弄得乱七八糟。老米拔枪连射,大衣仆地不起矣。
吹牛在现代幽默中,两个人甚至多个人对吹,更显得妙趣横生:
博览会上,一位意大利人指着一台机器对一位美国人说:“这种机器不行了,我们意大利人发明了一种机器,只要把猪从这一头塞进去,转动机器把手,香肠就会从那一头源源而出。”
美国人不以为然:“你那玩艺儿在美国早已淘汰了。在美国,如果机器做了腊肠不合口味,只要把机器把手一倒转,猪又会从入口处退出来。”
吹牛在实际操作中有两大注意事项:一是要及时泄底,不管是随时泄底还是最后漏馅,总之要让受众知道你是在“自嘲”,否则就会变成蓄意的欺骗;二是要解放思想、打消顾虑、脸不变色心不跳地、不怕牛皮吹破地放开胆量吹。要知道,幽默不需要老实人,受众也不会误解你为狂妄之徒或江湖骗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