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远足巴黎艺术采风知缅甸写生报道之四
(梅曙平 报道)3月23日上午,庐山西海国际艺术学院远足巴黎艺术写生采风团一行,在缅甸的古老城市蒲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写生,这是一群艺术人与一个陌生的异国城市面对面的对话。
清晨,大家早早就起了床,吃过旅馆提供的早餐,首先游览了蒲甘的古迹。蒲甘被人们称为万塔之城,沿途大大小小的古塔有几千座,据了解这些古塔都是为了礼拜佛祖而建造的,在缅甸有80%人信奉佛教。历史上每一位皇帝登基,都要建造佛塔来纪念,由此在民间也兴起了修建佛塔的风俗,一些大户人家遇上庆典,也纷纷建造佛塔敬佛,就是一些比较贫困的百姓,也省吃减用,积攒家资修建佛塔,日积月累也就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塔林。
大家首先来到位于伊落瓦底江边上的罗卡南达塔,据说这座塔里安放有佛祖的舍利。金光闪闪的佛塔高耸在日夜奔流的大江旁边,接引四面八方虔诚的目光,前来拜佛的人抬头望见佛塔的巍峨,目光顺着塔尖一直融化到蓝天里去。此情此景就是远方来的客人也会风动心也动。大家纷纷要求在佛塔下照相留念,他们认为这张照片最能代表缅甸风情,因而我也很用心地为大家服务,我不愿因为我的怠慢给留念的美好留下遗憾。问题是别人都留下美好的记忆,我自己确实做木匠的没凳子坐,做鞋匠的没鞋穿,没有留下一张像样的照片。接下来,大家又来到达马亚沙卡古塔群落。登上达马亚沙卡古塔,放眼远望,在广袤的平原上,佛塔林立,每座古塔都有自己的历史,都有自己的渊源。红砖砌筑的佛塔,在素面朝天黄土原野上,是那样庄严,似乎有一种神秘得氛围洋溢在这人烟稀少的野地之中,让没一个走进它的人,心里猛然一紧,就是不信佛的人,也不愿胡乱说话,因为这也是对异域文化的一种敬重,至于是否多少也有些敬畏心理,就不得而知,也许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敬神如神在吧!古塔林在空寂无涯的原野上,肃立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信仰。
依然是在塔林里穿行,大家来到了蒲甘体积最大的塔——大玛洋基古塔。据导游杨女士介绍,这是缅甸第四代皇帝建造。时间大约是在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之间。走过大玛洋基古塔,大家惊讶地进入了蒲甘最高的古塔——达并娅塔。据说是缅甸第三代皇帝所建。在这个广袤的土地上,佛塔原本有4000多座,因为千年的征战,佛塔遭到了毁坏,现在还剩下2300多座。当地老人说:蒲甘地处枢纽,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而战事频繁,在战争中佛塔有时也要成为统治者权利的牺牲品,有意思的是,那些在战争中毁坏过佛塔的将军,在获取政权后,同样会信奉佛教,并且让他的臣民虔诚。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缅甸时间12点多,大家集中到一家祖籍是湖南衡阳人开的餐馆,饱吃了一顿好饭菜。下午立马投入地进行写生,艺术人的骨子里总忘不了此行的目的是写生采风,不是游山玩水,所以一天不画几张画就感觉心里不踏实。下午写生的地方是一个很有当地特点的村庄,导游告诉大家叫明南渡村。这座村庄无疑是一座摇篮,是缅甸农民祖祖辈辈居住的世袭领地。可以让人唏嘘的是,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可以这座村庄依然是那样古朴原始。一条黄泥小路把我们接进村子中心,放眼四下观瞧,村民的房子都简单的不能再简单,几根木桩支撑起一间家徒四壁的小蜗居,墙壁都是芦苇之类的席子制造,房里仅有1到2张床,傍边的灶房就更是让人心情有些沉重,家家都是挖一个小小土坑,码几块砖做灶,碗柜又旧又脏,伙食就是简单的像敷衍了事般炒几个青菜。这是普遍的现象,一些家庭稍微殷实点的,房子只是大些、干净些,但模样是一般地出落。村口就是一家用牛磨花生油的家庭,牛被蒙住眼睛,在大人、小孩的鞭策下,一天不知要围着磨坊转多少圈,这家人还开了一家小买部,卖点很简单的物件。村里还有一家是织布的,家里有一架像我国宋代黄道婆发明的那种织布机,走进院落,正巧遇上一位老人在用纺车纺线,龚玉老师一下就有了兴趣,她铺开画架就开始画了起来。画完画,龚玉老师看见那些手工制作的围裙、短袖上衣很有特色,布料有麻纱和蚕丝,价钱也地道,一件只要9美元,龚玉老师当场便买了几件。
村里人看见一下子来了这么多艺术人,也感到很新奇。村民厚道热情,看见画家没带凳子就主动拿出凳子,画家要喝茶或者往杯子里加开水,自然也是有求必应。我们为他们照相,虽然有些妇女有些修社,可是总得说来倒也落落大方,无论大人小孩只要照相大多都会憨厚的微笑着配合你,我们照完后也会因为同情和感动给他们200、500或者1000元消费,1000元币你也许觉得我们大方,如果折算成人民币大约也只有8元钱左右,可是这1000元给乡亲带来的满足,我们从那感激的目光和发自内心的微笑里可以感受的到,在这样的村庄,与这样的村民相处,大家内心都充满了温润。
缅甸的村庄里可以说是鸡犬之声相闻,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都像是阳光包装出来的,温和可爱,明澈的眼睛、纯朴的笑容,让人打心眼里喜欢他们。村里家家都有牛车,这是他们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那牛不仅高大威猛,而且浑身洁白,性格也是如同村民一般的温顺。在村子里写生,如果不是火辣辣的阳光让大家热不可耐,我想大家是宁静而满足的,因为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纯真和善良,感受到田园牧歌一样的宁静祥和,我想这与艺术的本真是契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