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丹松赞林寺建于1679年。它汉语名称是归化寺,属清朝康熙皇帝和五世达赖所救建的藏区十三林之一,是云南藏区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寺院建筑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外观布局酷似布达拉官。 公元1674年,和硕特部打败了丽江木氏土司的势力,占领建塘地区,并将其献给五世达赖作为庄园。当时,这里的藏区流传的是苯波教,宁玛教派和噶举教派。据说,此时藏区灾害频繁,生计艰难,俗民不守法规,僧侣不守清规,宗教无统慑之力,民间人心惶惶。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扶持以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为首的格鲁教,以朗普渡众生,修行布道,康区十三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成的。松赞林寺也就成为迪庆藏区弘扬格鲁教的大寺。寺址由五世达赖亲自卜定。根据其“林木清幽现清泉,天降金鹭嬉其间”的告示,选中了佛屏山脚下的这块宝地。这里四周的山围成八瓣莲花型,前有圣母湖,背靠十八座“赞崩”的“卡日山”,南方众山尽收眼底,有万马归槽之势。而东面恰是奶子河源头,河水清澈宁静,西面又与释卡雪峰遥望。环境若天造地设。古代的一位高僧曾见到山坡上众鸟飞翔,因此留下这里必有众僧云集之日的预言,这个预言恰与五世达赖的卜示契合。松赞林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着这里的格鲁教势力开始占统治地位。松赞林寺归并和强令改宗了噶玛教和噶举派寺院,建寺之地上原有一个噶玛派寺院“瑟日衮”,此时也将寺址奉给了松赞林寺。松赞林寺寺名由五世达赖赐名,全称噶丹·松赞林寺。寺名含义为:“一切显密非一次修成,为使无垢之法源源不断地惠及众生,使之圆满,特建此寺”。噶丹·松赞林寺的建成,标志了显密的结合。藏传佛教由此深深渗入藏区社会中,松赞林寺成为本地区政教合一制度的最高机构,成为滇、川、藏藏区佛、法、僧“三宝”具备的殊胜道场,成为四方信徒向往的吉祥福地。松赞林寺可以说荟萃了藏族宗教文化的精华。其建筑造型充分体现了藏式建筑特点,表现出深重的宗教意味。全寺占地五百亩,形成椭圆形城垣,开设扎雅、独肯、东旺、绒巴、鲁古五道城门。布局上,扎仓、吉康两主寺居于最高点,坐北向南,为四层藏式碉房建筑。八大康参和西苏、觉厦(扎仓的两所事务机构)拱卫周围。还有五百所僧舍错落有致,竞相辉耀。周围筑城垣,设置望台、哨楼、碉堡。扎仓、吉康两所主寺的建筑特色和室内布置设施可谓真正体现了松赞林寺的艺术精华和宗教内涵。建筑金碧辉煌、造型丰富多姿。主寺之顶为镀金铜瓦,殿宇屋角兽吻飞檐。扎仓大殿由斗拱金刚杵柱头和金刚梁建成,可容纳近2000人趺坐念经,显现佛法之深固宏大。大殿正中前座供奉五世达赖铜像,其两侧还供奉有诸多佛像、灵塔等,多为银铸。大殿正中及两旁众多的佛像,辉煌而神圣,使人忘却尘世之相。大殿左右两侧、正门内外两侧和东西厢的琳琅满目的精美壁画则向人诠释着佛教的丰富内涵。大殿左右壁还有藏经“万卷筒”,令人有深入佛经世界中探寻的冲动。在大殿正殿宏大辉煌的气势之外,又可领略内壁回廊的迂回曲折、小巧精致之风格。回廊上有精美的雕饰和壁画,中央三面开窗采光,由六层楼空杜鹃木雕的汉式窗根组成,刻八仙庆寿、四李花乌图形,色彩艳丽夺目,立于回廊的十二根柱子的柱头也雕饰有精美图案。正殿直通二层楼,此层也以三面窗根及汉式六层杜鹃木楼空木雕引人注目,周围设8间拉康,前楼设会议室,左厢设护法神殿和临时经堂。 三层楼可谓是主寺又一方佛光充溢的天地,这里设有豪华的达赖、班禅精舍佛堂,供奉有五世达赖和七世达赖布施的名贵佛像、经卷、佛塔及历代达赖、班禅的架装用具和传寺法器宝物,有掌教厅,有高耸的鼓楼。鼓楼早晨和中午报时召僧的声音常常回荡于大寺内,远传于寺外,佛的声音由此仿佛响彻了一个极大的空间。与主寺并排耸立的宗喀巴大殿同样呈现着精美辉煌的特色,屋顶外观与主寺一致,里面供奉的宗喀巴馏金铜塑像,异常高大,竟与三层楼顶齐。归化寺中收藏的文物,有各种精美的金佛像,有达赖五世馈赠的五彩金汁精画唐卡16轴,还有各种藏文经籍,如手抄。精印的世界著名佛学丛书《甘珠尔·丹珠尔》一套共400余函,历世达赖、班禅所念诵及供奉的贝叶经,皆为少有珍藏。还有各种精彩的大型壁画、美丽的酥油花,内容虽多为宣扬喇嘛教教义,但它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才能和智慧,是藏汉各族人民的艺术创造。1936年5月,红军第二方面军长征路经中甸,贺龙、萧克同志曾亲临归化寺,访问活佛喇嘛,题赠“兴盛番族”的匾额;争取归化寺属下开明的夏纳古娃等人为红军征购粮草;归化寺提供了不少物资,使红军短期内准备了抵甘孜前翻越雪山所需粮秣;还派武装喇嘛担任向导,支持了红军北上抗日。可惜,这座在迪庆很有影响的大寺毁于十年浩劫之中,寺中曾拥有许多珍贵的文物现已难准确记其数量和实况。近年来,党的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人民政府拨出专款,修复了部分建筑。现在,中心大寺的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八大“康参”正在施工,寺中已有喇嘛300余人,并自建了数十幢静室。如今虽然也可见一斑,但已远无当年的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