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热搜: 2017 报名 讲座
楼主: 清晨上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第二期]] 存鹰之心于高远,第二届二班

[复制链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1#
发表于 2006-5-26 20: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2#
发表于 2006-5-26 20:38: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可以发表这种现象的看法,中国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非要杨柳依依,一步三摇,才叫婀娜,才叫美!

而中国女人甘愿为这种情趣牺牲!!!随便谈谈大家的看法 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3#
发表于 2006-5-26 20: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4#
发表于 2006-5-26 20:4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5#
发表于 2006-5-26 20:42:00 | 只看该作者

看谁知道这是什么舞蹈吧???

答对了有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6#
发表于 2006-5-26 20:4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7#
发表于 2006-5-26 20:44: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这个印章我们二班的每人一个,专门去顶我们的好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8#
发表于 2006-5-26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大学时代的一篇论文,写的不好!

照样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69#
发表于 2006-5-26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图例分析——理性分析
(欧洲哲学家洛克,休莫,培根,维柯的哲学观点解释部分造型成因)
论文简要:通过四张图片实例(飞马,麒麟,观音,大卫)用上述哲学家的部分哲学观点来分析它们造型的深层原因,用这种成因来延伸到现代陶艺。对现代陶艺造型作较浅的解释。

正文:
图例一:观念的粘贴(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想象的联想与分想)
这是一幅我从百度上搜索下来的图片,图片的主题和下面的文字都不确定,当然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休莫与洛克的哲学观点来解释这种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物体——飞马。
在我所用的解释文字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复合概念”“单一概念”“经验主义”“观念粘贴”以及他们的生平。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首先来解释他们的生平和哲学观点然后再来解释这些关键词吧!
洛克:全名约翰·洛克1632出生与律师家庭,死于1704年,是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也是经验注意始祖。主要作品《人类理智论》。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知识的来源。对于这个问题用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既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而来的,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我们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是一致的。他否定了柏拉图的天生观念说——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笛卡儿和莱布尼兹——既认为人类很多可贵的知识不是从经验而来的。他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固有的观念和概念 “我们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一切文字, 不带任何观念”①(《人类理智论》第二卷第一章第二节)我们对事物所有观念的形成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官认识以及对我没心灵活动的知觉。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听到的形成了我们单一感官经验,而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的接受这些单一感官经验以外,同时又进行某中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并将所有传进来的感觉加以分类,处理以此形成了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观念——既复合观念。举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事实上,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②《苏菲的世界》
我们解决了单一概念和复合概念,那剩下的就是来解决概念间的粘贴。这里又要涉及另到一个人——大卫·休莫。还是先来介绍他的生平吧。休莫出生于1711年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之集大成者,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了它的逻辑终局。他的主要著作是《人性论》在这本书中他首先讲到的是“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印象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观念是对对印象的回忆。“我所谓的观念意思是思考和推理中印象的模糊心像”。在论“印象”与“观念”的关系时,休莫提出“观念,至少就单纯观念和印象是类似的,但比印象模糊。”“一个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和它相似,而一切单纯印象都有一个相应的观念。”“我们所有单纯观念在首次出现时都有全是由单纯印象来的 这种单纯印象与单纯观念相应,而该单纯观念确切代表这中单纯印象。”在相反反面,复合观念未必和它的印象相似。这里涉及到了另一问题,也就我们将要谈的问题——观念的粘贴。在种种观念当中,保持原印象的相当大程度的生动性的观念属于记忆,其他的观念属于想象。观念的粘贴就是属于观念想象的一种拓展。这中想象的拓展分两种,
一是模糊拓展:这是由于观念的含糊性——由人的记忆决定。如我们第一次见到蔡老师,这上一种印象,事后回忆见蔡老师的印象是对蔡老师的一种观念——既心像。蔡老师胖瘦与身高及其别的,在我们心像中也许体重是一百二十斤,身高171cm。可事实也许蔡老师体重一百二十多,甚至一百三十;身高也许有172cm,这种误差正是心像(观念)的含糊性——往往是微小的,这微小的程度取决与你对印象的记忆程度。也正是这种含糊性艺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如下一辈艺人在学习与发展上一代艺术的时候,他们所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往往与上一代有出入,正是在这中出入里他大肆发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举个图片实例吧。这是两组麒麟雕塑,从麒麟的发展来看,第一个朔造出这个形象的实体与我们眼前所看的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师傅带出一个徒弟,把麒麟的造型与成形方法全都告诉了他,他日后出了师,别人请他造一个麒麟,这时没有实体给你参照,你只有凭借一种在师傅家对麒麟印象的心象(观念)来做,而由于心象观念)的含糊性,你对你师傅做麒麟的造型,体量,等等回忆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就让你在模糊的地方大肆做上自己的文章,这种文章随着你的积累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下一代人在学习你的艺术时又是这同样的方式,正是这种“观念的含糊性”形成了同一艺术的奇光异彩!

二是人为拓展:既是将物质世界上原本并不共存的两个观念(两个复合观念或者两个单一观念)粘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中新的虚假的观念。还是以上三张图为例。第一张——飞马,飞马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可组成飞马的两个复合概念是一是翅膀,现实世界中有,二是马,现实世界中也有,将翅膀与马这两个单一观念(这种单一观念也是一种细分的符合观念)组成在一起,形成一新的复合观念——飞马。第二张——麒麟,麒麟也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物体,我们仔细注意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许多动物的整和——既龙的头、角是用鹿的角、眼睛是狮子的眼、老虎的背、熊的腰、蛇的鳞、马的蹄、猪的尾!将这些单一的概念粘贴在一起就形成了麒麟。在造型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宝香花等等……
这中对物体的分解与整和在英国哲学家培根《学术的促进》也谈到过。他首先指出了复现想象(既休莫所谈的心象或者观念)和创造想象(既对观念整合)区别,指出了创造想象的特征在与“放纵自由”既“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约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了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想象的联想”与“想象的分想”
至于培根的生平在此就不介绍了。
图例二:移情作用
还与第一部分一样,这也是一张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图片质量不是很好,而且也与我所要论说的东西也不是很贴切。可我手头也没有更多关于这类东西的资料,也许论说的不够形象,可我尽量做到最明白。开始吧,在论说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对提出“以已度物的隐语”的作者维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及对关键词“移情作用”做扼要的解释。
维柯:18世纪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和语文学家,法学家。1668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役于1744年。终生受外国统治,先后经历了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三过的统治。其主要著作《新科学》。这里来个插曲,就是朱光潜朱老先生在1984年译完他的《新科学》体重只有35公斤,当年夏天就病势了。在病势前他说了一句话“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好了回到正题吧。
我们继续刚才的解释,维柯的生平已做扼要的解释了,那我们现在就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移情作用”吧,移情作用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由德国里普斯派美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是“在物我统一中,我与物的情感和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往复交流”。而维柯的解释首先从词上他所说的不是“移情作用”,而是“以已度物的隐语”。其次他对这词的解释是“这个现象是一中隐喻,是人凭借着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性,每缝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特别是“当人们对产生事物的原因还是无知的,不能根据类似事物来解释他们时,他们就把自己的本性转移到事物身上去,例如普通人所说“磁石爱铁”等”。③(《新科学》要素)“人与人相吸引,相亲近,是由于爱。人们看到磁石吸铁,找不到真正原因,就凭借着自己的心理经验,把磁石想象对磁铁有爱情”。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十一章)在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当人们对这件事是无知的,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在造型艺术里我们往往也是这样做的。拿上幅观音雕塑来说吧!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印度观音是男的,可到了中国。观音在大部分雕塑里呈现出来的都是女性(当然也有男性,刚从印度引进来的那段时期,很多雕塑做的观音就是男的,如大雁塔的千手观音),这也就是说,观音作为一种普渡终生的神灵,她慈悲为怀,软心肠。当人们对这种神明还是无知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凭借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慈悲,软心肠,这些都是女性的特征,所以人们在联想到观音的时候,往往认为她是女的,以至于在后面的绘画和雕塑里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大部分呈现女性的姿态。
图例三:想象中的类概念
这个观点是也是维柯的,不过是论诗的,而我认为造型艺术里同样有某些东西遵从这个法则,所以就把它引申到造型里来。还是如上所叙,我们先来解释这个名字概念吧。何所谓“想象中的类概念”?“当人还不会抽象思考,就不能对同类事物形成抽象的类概念,于是人们喜欢用形象鲜明的个别具体事例来代表同类事物”如在我们没有神医这个抽象的类概念的时候,他们通常把医术高明的人叫做华佗,或扁鹊。再或者我们中国人对木匠师傅的手艺高明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描叙时,我们也往往说人家是鲁班。这种从个别来认识一般的方法,既是想象中的类概念。所根据的是关于人心特性的一条规律,即“每逢人们对远的未知的事物不能形成观念时(休莫所言的对印象的回忆),他们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事物去对他们进行判断。”⑤(《新科学》要素)
我们现在来做图例解说吧: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一尊大卫像,米氏是根据《圣经》旧约中对大卫王的描写(旧约中有描写大卫王的篇幅最多,以及大卫王自己所做的赞美诗)而得出的一个想象中的类概念——勇敢,刚健,英俊,英明,等等美德。但是米氏没有见过大卫王,也不知道他长的怎么样。“每逢人们对远的未知的事物不能形成观念时(休莫所言的对印象的回忆)他们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事物去对他们进行判断。”于是米氏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一些人身上的美德,来组合一种想象中的具有那些美德概念的大卫王。如我们中国的三国时代的人物——关羽,当人们脸红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脸红的像关公。讲义气的时候,别人也会说到关公,这就是人们喜欢用鲜明的个别的事物(关羽)来代表同类事物(讲义气,脸红等……)
维柯的这种想象中的类概念正是贺拉斯,和布瓦罗的典型说的发展,他生动的说明了集中,夸张和理想化的过程。


结论:把这中理性分析引申到现代陶瓷艺术
一:观念的粘贴

这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个留校作品,出处与作者不祥,同我们上叙的观点,这属于观念的粘贴,首先没有这种一个孩子躺在叶子里的模型给他参考,这个物体的存在是根据作者脑子中的一个儿童的观念,和叶子的观念,再将这两种没有联系的物体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
二:移情作用

“在物我统一中,我与物的情感和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往复交流”凡是体现情绪的东西都是感情的往复交流,也就所谓的移情作用。
三:想象中的类概念

这是我的作品,我没有参照现实的城墙,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中的类概念
结束语:这是一篇不够成熟的论文,写这篇论文花了6个小时,但是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却做了很长,是三个月还是四年,或者说是22年!不知道!可我知道论文最大魅力不是写的这六个小时,而是在于论文前的准备工作!挺辛苦的,也挺满足的,学了不少东西。感触也挺大的。
当然毕竟是不成熟的作品,所以希望老师给予指正,批评!搁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005

帖子

421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18
1570#
发表于 2006-5-26 20:47:00 | 只看该作者

上海考察报告

其实报告这个东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写,我想写的太认真也许不太符合我的身份,我是一个学生。说实话这次外出如其说是考察还不是说是旅游,作为一名游客叫我写一篇游记也许并不困难,可报告就不一样了,我手中没有充分的素材也没丰富的知识,这如我就好比要晚清的官员去理解什么是葡萄牙什么是西班牙了一样难堪了!
还是回到主题吧——考察!我们这次考察的主要目标是上海博物馆和上海美术馆,而我的报告则只有上海美术馆,对于浩瀚的博物馆我是不知道从那里下手的,那里有太多的珍宝,具体说有太多我们看不懂的珍宝,这话也许说来不敬,因为每一尊珍宝的背后都夹着一个 “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式的心态!别人说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的一快肉,同样的,艺术品也是艺术家心中的一滴眼泪!我是一个学艺术的,可我从来没有领略到那种眼泪,这也许就是我永远是一个学艺术的,而不是一个搞艺术的吧!
好了,时间该转回去了,2005年9月11号!星期天!又是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同学们都赶了个大清早去观看了博物馆,完了直接去美术馆。至于上海美术馆刚好我手中有一些资料,也许在这我可以稍微说一下!上海美术馆新馆座落于南京西路325号,该建筑于1926年设计,1933年竣工,是旧上海十里洋场的跑马总会,解放后先后为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馆址。1956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原址上改建 “上海美术展览馆”,陈毅市长亲自主持落成典礼并为之剪彩。1986年,又在原址上新建上海美术馆,占地2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740平方米。展厅面积2480平方米,展线875米。当时的上海市市长江泽民同志出席了美术馆开馆典礼,并为美术馆开馆题词。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就是这里!
很幸运!当我们去的时候美术馆里正在举办吴冠中老先生的巡回画展,对于吴老先生我相信每一个不管是搞艺术的还是学艺术的或多或少都知道点吧。至少知道他是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幅《双燕》的作品,很荣幸比老人更耐看的《双燕》我们看到了!让我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词呢来形容呢?用空前绝后?用旷古绝今?不!不!这些都不贴切。最好还是用继往开来吧,继中国画之往开与西洋画合作之来,对!就用这个词,这个词能最能说明他在当今纷扰的画坛中的地位!同样我手中还有一批数据也可以用来证明他那大师级的分量!    
1989年赴巴黎写生,在东京举办"吴冠中画巴黎"展。在美国举办作品巡回展。墨彩《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币开创中国国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0年赴香港、新加坡、泰国展画讲学并写生。油画《巴黎蒙马特》以104万港元开创中国油画在世画家国际画价最高纪录。
1991年接受"法国文艺最高勋位"。"吴冠中师生展"在北京举行。墨彩《交河故城》以225万港币售出。
等等!姑且就列举三个吧!我们现在还是回头谈谈作品吧,首先让我把几副画展现出来,这几副是作为我个人的偏好选出来的,感觉非常有灵性。或许就他而论这只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探索,而就我而言这是一种诗与画的语言。先人曾说过“诗堪入画方为妙,画可融诗乃为奇”吴老先生做到了,他的很多画里都一种语言,一种摩诘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思;和“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田园小调!让人一看就引起了一种遐思,一种对消失的江南的遐想,一种对田园生活的遐想!遐想着灰砖黑瓦前的青石路,遐想着流流溪水前的浣纱女子!而这些都是一种消失的美,一种存留记忆中遥远的摆不脱的梦!无怪乎所有的文人墨客,所有读过“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的书生都异口同声的说,“我找到了,就是这!就是这水墨中的水田,就是这白纸中的白墙黑瓦,那里珍藏着我的一个梦和一种摆脱尘世的向往!”呜呼!
关于吴老先生的画就论这么多了,在谈下去就要变成了小资散文了!我们还是接着我们的老话题——考察往下走吧!现在该轮到了谁呢?哦!不!又是一批大人物,看来今天有我们看的,有我们忙的!来吧,让他们一一登场,首先亮相的是吴作人,其次是靳尚宜,潘玉良,扬飞云,还有现在闹的沸沸扬扬的清华博士生导师陈丹青。看看,都是油画泰斗!这个不是美院院长那个就是教授!我就一艺术系的学生,具体一点我就是一艺术爱好者!叫我怎么论他们的画呢?我看还是这样吧!为了揍齐三千字我们来谈谈他们的生平吧!这样对我来说简单些!对你来说也轻松些,至少比谈论那些云里雾里的鬼理论要轻松的多!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一位女性画家——潘玉良。她是一位传奇女性,原姓张,出生于1895年 6月14日!在16岁的被他舅舅卖到安徽一家妓院里的当妓女,从妓期间多次试图逃跑,未果,并且曾数次自毁容貌以拒绝接客,直到遇上潘赞化才结束了这种耻辱生涯。1913年两人在上海在只有一人来宾,也是唯一的证婚人的情况下结为了夫妇。这位来宾就是陈独秀,也就是因为这个人潘玉良才走上了艺术之路。是他发现了潘玉良的绘画天赋,并说服潘赞化送她去上海美专!且建议在考上海美专的时候改夫姓——潘!当时上海美专的校长是刘海粟,在这里还发生了一件让后人乐人津道的美谈。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入学考试时,潘玉良的成绩最好,可当时的教务主任考虑到美专为画模特儿已引起过一次风潮,受到社会上的攻击,如果再接受一个青楼出身的女子入校,可能会把学校的牌子砸了,所以就没有录取她。刘海粟校长知道后,马上拿起毛笔赶到榜前,在第一名的旁边添写了“潘玉良”三个大字,并亲自去通知潘玉良,告诉她已经被录取了。命运也许就是这样!于是潘玉良开始她自己的艺术人生!并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如 1958年作雕塑《格鲁赛头像》和《蒙德梭雷头像》。并分别为巴黎尚拿士其博物馆和法国国立教育学院收藏。且荣获比利时“银质奖” 1965年其作品,《遐想》、《梳妆》 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并颁发了荣誉证书。1966年荣获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等等荣誉!下面我们还是欣赏一下她的作品吧!只欣赏!不谈!
Ok!,欣赏完了我们还是继续我们的话题吧,这又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就是刚辞职的清华教授及博士生导师陈丹青!陈丹青——这个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一看到就会让人想起了高蟾的一首诗“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可陈丹青这个人却并不是一个有诗意的人。这从他的绘画作品中可以隐含出一些,而且从他办事的风格也可以领略出。至于他的生平,我手中没有足够的资料让我去了解,我只知道他当过知青,在赣南和苏北插过队!插队期间主要从事的是党的宣传画工作。1978恢复高考时他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第一届油画系研究生的统招考试!在这次考试中他颇有钱钟书的味道,当年钱老先生考入清华大学时数学是考了个零分!而这次陈丹青所参加的研究生考试英语也是零分!他在他试卷写下了这样一行字“我是知青,没有上过学,不懂外语”。好一句“不懂外语”不过在当时那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号召下,他还是被录取了!这也属于他的一次传奇吧!再往以后他的生涯就没什么好写的了,而对于现在的他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在此我也不赘叙了!故事的帷幕我们就此拉上吧!
至于剩下的几位人物我想现在还是不谈为好,因为我的大脑已经向我发出了休息的信号,而且字数也应该差不多了。当然在这休息之前我想我还是应该把这个尾给结一下!这是一份报告,报告中普遍的结尾都是讲叙自己得到了什么心得或者是启发,在这请宽恕我的愚昧和迟钝!我既无心得也无启发,有的只是一双慢慢下垂的眼帘和一脸的疲惫!睡着了?恩!是睡着了!
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


2005年9月28日凌晨三点15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792-8586998

总统家客服热线
周一至周日:08:00-22:00

总统家微信

©2014  九江总统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 赣ICP备17005700号-1 )  Powered by Discuz! X3.2  技术支持:总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