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例分析——理性分析 (欧洲哲学家洛克,休莫,培根,维柯的哲学观点解释部分造型成因) 论文简要:通过四张图片实例(飞马,麒麟,观音,大卫)用上述哲学家的部分哲学观点来分析它们造型的深层原因,用这种成因来延伸到现代陶艺。对现代陶艺造型作较浅的解释。 正文: 图例一:观念的粘贴(即心理学上所说的想象的联想与分想) 这是一幅我从百度上搜索下来的图片,图片的主题和下面的文字都不确定,当然这也不是我们所要考虑的,我们所要做的是——用休莫与洛克的哲学观点来解释这种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物体——飞马。 在我所用的解释文字里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复合概念”“单一概念”“经验主义”“观念粘贴”以及他们的生平。为了方便起见我们首先来解释他们的生平和哲学观点然后再来解释这些关键词吧! 洛克:全名约翰·洛克1632出生与律师家庭,死于1704年,是17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也是经验注意始祖。主要作品《人类理智论》。在这本书里他解释了知识的来源。对于这个问题用经验主义哲学的观点既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由经验而来的,这与亚里士多德所言的“我们心灵中所有的事物都是先透过感官而来的”是一致的。他否定了柏拉图的天生观念说——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笛卡儿和莱布尼兹——既认为人类很多可贵的知识不是从经验而来的。他认为我们在看到这个世界之前对它并没有固有的观念和概念 “我们的心灵就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一切文字, 不带任何观念”①(《人类理智论》第二卷第一章第二节)我们对事物所有观念的形成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官认识以及对我没心灵活动的知觉。也就是说我们所有看的,闻到的,触摸到的,听到的形成了我们单一感官经验,而我们的心灵除了被动的接受这些单一感官经验以外,同时又进行某中活动,它以思考、推理、相信、怀疑等方式来处理它所得到的各种单一感官概念,并将所有传进来的感觉加以分类,处理以此形成了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观念——既复合观念。举一个比较生动的例子吧。“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事实上,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②《苏菲的世界》 我们解决了单一概念和复合概念,那剩下的就是来解决概念间的粘贴。这里又要涉及另到一个人——大卫·休莫。还是先来介绍他的生平吧。休莫出生于1711年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是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之集大成者,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了它的逻辑终局。他的主要著作是《人性论》在这本书中他首先讲到的是“印象”与“观念”的区别。印象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受;而观念是对对印象的回忆。“我所谓的观念意思是思考和推理中印象的模糊心像”。在论“印象”与“观念”的关系时,休莫提出“观念,至少就单纯观念和印象是类似的,但比印象模糊。”“一个单纯观念都有一个单纯印象和它相似,而一切单纯印象都有一个相应的观念。”“我们所有单纯观念在首次出现时都有全是由单纯印象来的 这种单纯印象与单纯观念相应,而该单纯观念确切代表这中单纯印象。”在相反反面,复合观念未必和它的印象相似。这里涉及到了另一问题,也就我们将要谈的问题——观念的粘贴。在种种观念当中,保持原印象的相当大程度的生动性的观念属于记忆,其他的观念属于想象。观念的粘贴就是属于观念想象的一种拓展。这中想象的拓展分两种, 一是模糊拓展:这是由于观念的含糊性——由人的记忆决定。如我们第一次见到蔡老师,这上一种印象,事后回忆见蔡老师的印象是对蔡老师的一种观念——既心像。蔡老师胖瘦与身高及其别的,在我们心像中也许体重是一百二十斤,身高171cm。可事实也许蔡老师体重一百二十多,甚至一百三十;身高也许有172cm,这种误差正是心像(观念)的含糊性——往往是微小的,这微小的程度取决与你对印象的记忆程度。也正是这种含糊性艺术在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各具特色,如下一辈艺人在学习与发展上一代艺术的时候,他们所模仿和学习的东西往往与上一代有出入,正是在这中出入里他大肆发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和风格,举个图片实例吧。这是两组麒麟雕塑,从麒麟的发展来看,第一个朔造出这个形象的实体与我们眼前所看的是绝对不一样的,一个师傅带出一个徒弟,把麒麟的造型与成形方法全都告诉了他,他日后出了师,别人请他造一个麒麟,这时没有实体给你参照,你只有凭借一种在师傅家对麒麟印象的心象(观念)来做,而由于心象观念)的含糊性,你对你师傅做麒麟的造型,体量,等等回忆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就让你在模糊的地方大肆做上自己的文章,这种文章随着你的积累日渐成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下一代人在学习你的艺术时又是这同样的方式,正是这种“观念的含糊性”形成了同一艺术的奇光异彩! 二是人为拓展:既是将物质世界上原本并不共存的两个观念(两个复合观念或者两个单一观念)粘贴在一起,形成了一中新的虚假的观念。还是以上三张图为例。第一张——飞马,飞马现实世界中并没有,可组成飞马的两个复合概念是一是翅膀,现实世界中有,二是马,现实世界中也有,将翅膀与马这两个单一观念(这种单一观念也是一种细分的符合观念)组成在一起,形成一新的复合观念——飞马。第二张——麒麟,麒麟也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物体,我们仔细注意就会发现它实际上是许多动物的整和——既龙的头、角是用鹿的角、眼睛是狮子的眼、老虎的背、熊的腰、蛇的鳞、马的蹄、猪的尾!将这些单一的概念粘贴在一起就形成了麒麟。在造型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宝香花等等…… 这中对物体的分解与整和在英国哲学家培根《学术的促进》也谈到过。他首先指出了复现想象(既休莫所谈的心象或者观念)和创造想象(既对观念整合)区别,指出了创造想象的特征在与“放纵自由”既“想象既不受物质规律的约束,可以把自然已分开的东西合在一起,也可以把自然已结合在一起的东西分开,这样就在许多自然事物中造成了不合法的结婚和离婚”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想象的联想”与“想象的分想” 至于培根的生平在此就不介绍了。 图例二:移情作用 还与第一部分一样,这也是一张从网络上下载的图片,图片质量不是很好,而且也与我所要论说的东西也不是很贴切。可我手头也没有更多关于这类东西的资料,也许论说的不够形象,可我尽量做到最明白。开始吧,在论说之前我们也有必要对提出“以已度物的隐语”的作者维柯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以及对关键词“移情作用”做扼要的解释。 维柯:18世纪意大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和语文学家,法学家。1668年出生于意大利南部城市那不勒斯役于1744年。终生受外国统治,先后经历了西班牙,奥地利和法国三过的统治。其主要著作《新科学》。这里来个插曲,就是朱光潜朱老先生在1984年译完他的《新科学》体重只有35公斤,当年夏天就病势了。在病势前他说了一句话“我的时间不多了,中国的美学研究还很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资料不足,我多翻译一些,可以为后人研究提供方便。好了回到正题吧。 我们继续刚才的解释,维柯的生平已做扼要的解释了,那我们现在就来解释一下什么是“移情作用”吧,移情作用这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由德国里普斯派美学家们提出来的,他们对于这个词的解释是“在物我统一中,我与物的情感和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往复交流”。而维柯的解释首先从词上他所说的不是“移情作用”,而是“以已度物的隐语”。其次他对这词的解释是“这个现象是一中隐喻,是人凭借着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由于人心的不明确性,每缝它落到无知里,人就把他自己变成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特别是“当人们对产生事物的原因还是无知的,不能根据类似事物来解释他们时,他们就把自己的本性转移到事物身上去,例如普通人所说“磁石爱铁”等”。③(《新科学》要素)“人与人相吸引,相亲近,是由于爱。人们看到磁石吸铁,找不到真正原因,就凭借着自己的心理经验,把磁石想象对磁铁有爱情”。④(朱光潜《西方美学史》第十一章)在这里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当人们对这件事是无知的,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在造型艺术里我们往往也是这样做的。拿上幅观音雕塑来说吧!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印度观音是男的,可到了中国。观音在大部分雕塑里呈现出来的都是女性(当然也有男性,刚从印度引进来的那段时期,很多雕塑做的观音就是男的,如大雁塔的千手观音),这也就是说,观音作为一种普渡终生的神灵,她慈悲为怀,软心肠。当人们对这种神明还是无知的时候,人们很容易凭借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的事物。慈悲,软心肠,这些都是女性的特征,所以人们在联想到观音的时候,往往认为她是女的,以至于在后面的绘画和雕塑里所表现出来的人物大部分呈现女性的姿态。 图例三:想象中的类概念 这个观点是也是维柯的,不过是论诗的,而我认为造型艺术里同样有某些东西遵从这个法则,所以就把它引申到造型里来。还是如上所叙,我们先来解释这个名字概念吧。何所谓“想象中的类概念”?“当人还不会抽象思考,就不能对同类事物形成抽象的类概念,于是人们喜欢用形象鲜明的个别具体事例来代表同类事物”如在我们没有神医这个抽象的类概念的时候,他们通常把医术高明的人叫做华佗,或扁鹊。再或者我们中国人对木匠师傅的手艺高明这个抽象的概念进行描叙时,我们也往往说人家是鲁班。这种从个别来认识一般的方法,既是想象中的类概念。所根据的是关于人心特性的一条规律,即“每逢人们对远的未知的事物不能形成观念时(休莫所言的对印象的回忆),他们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事物去对他们进行判断。”⑤(《新科学》要素) 我们现在来做图例解说吧: 这是米开朗琪罗的一尊大卫像,米氏是根据《圣经》旧约中对大卫王的描写(旧约中有描写大卫王的篇幅最多,以及大卫王自己所做的赞美诗)而得出的一个想象中的类概念——勇敢,刚健,英俊,英明,等等美德。但是米氏没有见过大卫王,也不知道他长的怎么样。“每逢人们对远的未知的事物不能形成观念时(休莫所言的对印象的回忆)他们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事物去对他们进行判断。”于是米氏就根据近的,习见的一些人身上的美德,来组合一种想象中的具有那些美德概念的大卫王。如我们中国的三国时代的人物——关羽,当人们脸红的时候,别人就会说脸红的像关公。讲义气的时候,别人也会说到关公,这就是人们喜欢用鲜明的个别的事物(关羽)来代表同类事物(讲义气,脸红等……) 维柯的这种想象中的类概念正是贺拉斯,和布瓦罗的典型说的发展,他生动的说明了集中,夸张和理想化的过程。 结论:把这中理性分析引申到现代陶瓷艺术 一:观念的粘贴
这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一个留校作品,出处与作者不祥,同我们上叙的观点,这属于观念的粘贴,首先没有这种一个孩子躺在叶子里的模型给他参考,这个物体的存在是根据作者脑子中的一个儿童的观念,和叶子的观念,再将这两种没有联系的物体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观念。 二:移情作用 “在物我统一中,我与物的情感和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往复交流”凡是体现情绪的东西都是感情的往复交流,也就所谓的移情作用。 三:想象中的类概念 这是我的作品,我没有参照现实的城墙,只是根据自己的想象中的类概念 结束语:这是一篇不够成熟的论文,写这篇论文花了6个小时,但是写之前的准备工作却做了很长,是三个月还是四年,或者说是22年!不知道!可我知道论文最大魅力不是写的这六个小时,而是在于论文前的准备工作!挺辛苦的,也挺满足的,学了不少东西。感触也挺大的。 当然毕竟是不成熟的作品,所以希望老师给予指正,批评!搁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