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血建筑前的沉思 孟加拉,一个美丽的穆斯林国家。 孟加拉,几乎三面被印度国土包围,南临孟加拉海湾,东南有一小部分与缅甸接壤。这是一个曾经有300多年的英殖民历史,因人口众多目前还属于不算富有的国家。我热衷对居住空间的写生,很愿去这些还不太发达的国家采风,想从这些朴实的民间建筑里找到某些人居的哲理。今年4月由于孟加拉艺术家穆拉德先生的张罗使我再次走进孟加拉的愿望得以实现,邀林美岚、方学晓、夏克梁、陈红卫等几位艺术人同行,在孟加拉画画一周。有意义的是我们同时应邀参加了孟加拉每两年一届的亚洲艺术双年展,其间得到孟加拉总理的接见,把我们这个艺术团视为贵宾。于是,很方便地结识了孟加拉艺术界许多画家、艺术大师,这收获,纯属意外。 孟加拉建筑整体上是英殖民时期留下的欧式风格占主流,但任何一栋建筑都透出了穆斯林建筑文化的气息,尤其在乡村。我称这种建筑是阿拉伯与欧洲的混血儿,这种混血建筑独具一格、令人着迷,分不出是殖民建筑还是本土建筑。那美丽的拱券很明显是“伊斯兰”血统,但是组成拱券的边柱又分明带有欧陆遗风。看得出来这是两种文化的交融,是两种艺术的融洽,是穆斯林人居艺术的一种呐喊,同时也是孟加拉人博大胸怀的写照。这使我想起上海外滩,外滩的殖民建筑差不多已被我们接受。在世界各地,如南美、俄罗斯、印度甚至埃及,我都看到了这种外来建筑艺术与本土建筑艺术的交融和混血。地球不大,其上生长的建筑本应无国界,建筑是大自然环境的产物,是好的只要面世就应相互分享,何必分彼此。当今常看到民族风格的高呼,它代表着某一种心声,但好的东西被拿来是社会的必然。语言就常被拿来。数学更被拿来,阿拉伯数字(据说是古印度人发明的)早已通行世界。服饰也被拿来,科学技术更是被拿来。对于人类共同的居住艺术,只要适合生活,只要优秀,为什么不可以拿来?所以建筑的混血将是未来社会的大势所趋!这也说明为什么,只有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的,世界的首先必须是民族的。 在孟加拉英语虽已经成为官方语言之一,欧式建筑风情遍布城乡,但是只要那清真寺礼拜的呼唤声不停,只要穆斯林那肤色仍然成为主流,只要古兰经精神不灭,只要伊斯兰世界独有的拱券花纹非人物偶像的装饰艺术仍然得到张扬,我想穆斯林这种建筑混血就不需大惊小怪。诚然,我不反对建筑艺术的本土。本土就是一种适宜,存在就是一种理由!如果外来的是优良建筑文化与本土建筑混血一下也完全符合自然法则。自然的动物界存在进化,建筑也是逃脱不了进化论的游戏规则。所谓的西方建筑本身也总是外来,古希腊建筑说不定也是外来于古埃及,古埃及建筑是不是本土产生,谁能说得准…… 我离开了孟加拉,但我仍眷恋着孟加拉的混血建筑艺术,我会常去这个美丽的穆斯林国家!想常去看看那里众多艺术家朋友…… 余工2006年10月于丰良 【 世界最疯狂手绘艺术训练营上总统家网www.ztbs.cn(www.presidentvilla.com)】 不一定好。手痒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