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瓜石」其實原來的地名叫「九份」, 而今天的「九份」稱為「焿仔寮」,自從西元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此地發現九份金礦脈「小金瓜露頭」,次年1894年(一說1897年)在大金瓜地區也發現露天的金礦脈,而露天礦脈的岩嶂類似一個金瓜的形狀,因此民間開始稱此地為「金瓜石」,1933年(日治時期昭和八年、民國二十二年)當時的台灣總督府正式命名本區為「金瓜石」。從此開啟了金瓜石地區的黃金歲月。至1987年(民國七十六年)才停止開採, 大地獲得休養生息,逐漸恢復山川秀麗風貌,金瓜石也逐漸轉型發展觀光及文化創意產業,迎接遊客的到訪。 金瓜石礦區源自於日據時代的「金瓜石礦山」,九份礦區則為原「瑞芳礦山」,兩者以基隆山中線作劃分,由於地理上、政策上的差異性,導致生活型態及住民習性都迥然不同。金瓜石偏向「國營」型態,整個礦區從日治時期至民國迄今都為公司治理型態,礦區由公司規劃民生建設如自來水、醫院、宿舍、學校等,礦區員工按月領薪,享有娛樂(看電影)、醫療、教育等福利,住民生活穩定、守規矩,整體管理較上軌道。九份則偏向「民營」型態,在台陽公司接手經營權之後,將坑道分段租給淘金客採礦,交租後所得都屬自有,所以百家爭鳴,各憑本事,礦工一夜致富或一夕散盡千金者時有所聞,礦區的建設及管理相對較為鬆散。礦業發展路線不同導致礦區生活型態相異,九份地區活力旺盛,商業、娛樂活動充斥,礦工下工後尋求紓解,飲酒作樂,真個是揮金如土的豪客。金瓜石地區井然有序,管理嚴格,薪資穩定下如出現巨額消費,恐引人疑心,所以要消費也是到九份進行,更加促進了九份的繁榮。年代更迭,九份因緣際會在電影、廣告及媒體報導下,成為今日觀光勝地,但其實金瓜石保存了更多的歷史遺跡及更豐的山海盛景,九份有如濃妝的艷婦,金瓜石則如淡雅的仕女,如要感受黃金山城的真正魅力所在,你一定要來金瓜石,建議你利用週休假日或閒暇時間,帶著你的家人或親朋好友,到離台北車程一小時距離的金瓜石,感受淘淘百年金河,時空快速流轉的特異人文歷史,偷閒在山區民宿住一晚,晨起看日出東海,萬物甦醒,金芒萬丈,將大自然的元氣盡收胸中,朋友請來金瓜石開採出你人生的第一座金礦吧!!!(以上資料來自金瓜石旅遊網http://rftour.myweb.hinet.net/)
早年初次拜訪九份是因為一則伯朗藍山咖啡的廣告,那年是西元1991........,我,十八歲。一群年輕的男女騎著機車夜遊,來到九份,那時候還沒有商店,住家門口還是舊舊的木造門扉(左右開啟的那種)。一群年輕人找尋著廣告片中的片段場景,也想找尋那藍色的雲霧飄渺。結果場景(九份豎崎路)是找到了,但是藍色雲霧卻是遍尋不著,那是拍攝技巧造成的效果吧!2009的今天找尋當年的廣告或是蹤跡一樣是遍尋不著,不管是Google、Yahoo、還是 YouTube........。
相較於九份,金瓜石則是隱沒於山野荒煙之中。直到十年後的2001年爬茶壺山時意外發現「金瓜石」,那時候沒有遊客的,更沒有商家、民宿、咖啡館,有的是遺留的採礦機具及破敗房舍,遺憾是當年沒有拍照,只能成追憶了。
2006/03/19再次來到金瓜石,黃金博物館已經矗立在那兒了,步道、建築也都整修得美輪美奐,當然遊客也是絡繹不絕。觀光為小鎮帶來了商機也將小鎮介紹給世人,這股趨勢讓原本樸實寧靜的山城小鎮都成了相似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