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漆艺”——中国漆艺的守望
摘自——2008年11月《美术观察》
世纪之交的二十年,笔者曾亲见而且至今历历在目的许多传统漆艺,逐渐消失了。漆器的地方特色正在泯灭,传统漆艺珍贵的“绿色”价值渐渐丧失。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我们眼皮底下的现实。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自耕自足社会形态形成的农业文化和手工业文化,与工业文明发生了强烈冲撞。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突转,让各地漆器企业难以适应,于是纷纷陷入了困境。改革的深化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漆器企业重又崛起,各地民间作坊多如满天繁星,生产品种则从服务于实用领域的器皿转向了服务于环境艺术的室内装饰品。而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侵吞,如钱塘江潮般地不由分说席卷而去,加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漆艺再次面临窘境:一方面,各地产品相互抄袭,各作坊产品相互抄袭,本来面目鲜明的各地漆器,如今的风格已越来越靠扰。漆器原先因稀少而贵重,而目前的“行滥”,导致家家有余,未来的市场需求必然萎缩,价格必然下降;另一方面,企业产品求大逐奇,借助媒体刻意制造轰动效应,“天价”漆器屡屡见诸报端。如此两极,致使自然材料的日趋紧缺和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使原本活泼的民间艺术逐渐失去了固有的生命活力,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世纪之交的二十年,多数漆器胎骨的底、垸、糙、漆包工艺已经大失传统格法,肉不坚实,没有筋骨,甚至完全放弃了天然材料,完全放弃了手工,代之以化学涂料、机器制作。漆艺工作者也放弃了本民族漆艺温厚含蓄的气质、深沉典重的色彩基调,代之以轻浅的颜色、过亮的反光、强烈的动感,以之追求感官刺激。早在四百年前,黄成在《髹饰录》里就告诫人们,“行滥夺目”不足取。而在今天,中国漆艺借材料、工艺而具备的丰富文化内蕴,真的要在它的诞生地被丢弃,怎能不令人扼腕叹息!
几千年来,我国手工造物都以“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考工记》)为法则。也就是说,必须顺应天时与地气,利用天然美材,运之以巧手匠心,来制造手工艺品。我国传统漆艺之所以让全世界的人为之倾倒,就是因为它具备三个重要特征:一是采用天然材料加工,二是利用手工工艺制作,三是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工业“漆艺”产品对天然材料和手工工艺的抛弃,势必对中国漆艺传统造成毁灭性杀伤。如此,“传承祖国的传统漆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
从更深层的意义说,我国工业化的飞快进程,已经带来自然环境污染、人的精神异化等种种弊端。破坏自然是那样迅速和容易,而回归自然的路程却是何等艰辛和遥远!尽管化学涂料日新月异,品种不断丰富,性能不断提高(有些性能甚至超过了大漆),使化学涂料画和化学涂料器有继续生存的可能,也许还有继续发展的可能和空间,但化学涂料对环境造成极大污染,对使用者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也是不争的事实。工业化进程造成的社会现实已经昭示,强势的工业产品弊端极多,而弱势的手工制品优点却不少。扶持天然材料的手工制品,是觉醒了的人们的普遍愿望和自觉意识。
有鉴于此,笔者呼吁回归“绿色漆艺”,亦即回归天然材料漆艺。我们提倡使用天然材料、手工工艺制作漆艺品,少用、慎用化学涂料。坚实天然材料木材和大漆,不仅是对我国漆艺传统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更是对人自身生命的尊重。“绿色”大漆髹饰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绿色漆艺”可以为逐渐消逝的中华农业文明提供独特的见证,它具备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能。天然材料的手工艺品可以维护造物世界的物种生态平衡,它可以弥合工业制品带来的人与自然的鸿沟,抚慰人们荒芜已久的精神世界。回归“绿色漆艺”,不是复古,而是中国传统漆艺涅槃以后的新生。
长北 东南大学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