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清感言:在贫困的民族地区,要让群众转变观念富起来,只有党员干部带头拼命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干出来的,只有埋头一件事一件事地去办,才能把蓝图变为现实。
金秋的彝家山寨,洋溢着一派丰收的景象。在一个刚建成的大蓄水池旁,记者见到了朱明清。
这个可蓄水16000多立方米的蓄水池,是朱明清请县交通局用挖掘机挖出来的。他与村委会商定,蓄水池建成后,在水池边搞个“农家乐”,由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承包经营,保证400亩稻田灌溉用水,同时在水池里养鱼,收入归集体所有;在水池下方平整出一块场地,把今后每年一度的“马道子农民艺术节”放到这里进行,满足县内外游客到马道子进行生态旅游的需求。说起朱明清,村民们都会翘起拇指夸他是个“拼命的山里郎”。
过去的马道子村,不通公路,缺水缺电,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元。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1993年1月,朱明清上任之初,展开思考。马道子人别说吃饱饭,就连水也没得喝,治穷根必须先解决水源问题,先修条2000米的堰沟,把水引来。
说干就干。朱明清找到县水电局,要来修堰沟所需的水泥、河沙。但马道子不通公路,水泥、河沙运来了只能卸在邻村的公路边,还得靠人背到山上的工地去,来回一趟要走几个小时。
开始,村民都不愿干。朱明清牙一咬,说声“拼了!”扛起水泥就往山上爬。一趟、两趟、三趟,一天、两天、三天……自己背还不算,还硬让妻子也去背。他白天上工地,晚上下山背建材,上百吨的建材他两口子楞就背了40吨。有一次,他实在太累了,靠在坎子上歇气,就不知不觉睡着了……
见朱明清这么拼命,村民们感动了。干群齐心,劈山凿石,流血流汗,一年多的艰苦奋斗,清泉水终于流进了村。
为修通8公里通村公路,朱明清带领全村男女老少起早贪黑炸山开路。一次,朱明清摔下山坡,全身是伤。姐姐闻讯赶到医院,一进病房看到浑身缠满绷带的朱明清就哭了:“你不要命啦,这是图个啥啊!”
图个啥?图的是改变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朱明清伤没好完,又上了工地。就这样水来了、路通了,他又带领群众改土改田,请来汉族师傅教授种植水稻、远赴成都金堂引进优质黑山羊……
2005年12月,朱明清被破格提拔为汶水镇党委副书记。应村民要求,朱明清仍兼任马道子村党支部书记。如今的马道子村作为全县3个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率先启动工程实施,村容村貌大变,2006年底农民人均收入3460元,家家安居乐业,村寨欣欣向荣。实现了水、电、路、电话、广播电视“五通”。朱明清说,马道子村今后将集中力量发展畜牧业和马铃薯,将马铃薯种植面积从目前的200亩扩大到600亩,全部使用脱毒良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