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苏州河沿岸仓库保护性的发展计划
5/1/2006 登琨艳
地理环境
从地图上看,今天吸引全世界摄影机对焦的黄浦江要比污浊恶臭的苏州河要宽广的多,可是为甚么上海人都说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呢?原因是因为古称吴淞江的苏州河在唐朝时河宽还曾达十二里,由于河砂逐年淤积,到了元朝,才变成仅剩仅以一箭就可射跃而过的小河,而原来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这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
又因为十八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租借了上海,硬把通往苏州的吴淞江称做苏州河,所以直到今天,苏州河在上海地图外通往太湖苏州的上游还是称做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口还叫吴淞口呢。
历史缘起
在大幅改革开放的一九九二年以前,上海对内对外最主要的运输物流几乎都还是以苏州河为主,所以在一九四零年前外国人强行租借上海的将近一百年间,苏州河因为运输的关系,在沿岸第次建造大量的转运物流仓库。共产党执政建立新中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又在两岸建造大量的工厂与新的仓库,再加上河流两岸又聚集了大量的外来人口,造成八零九零年代几乎无法挽救的污染问题,河水污臭,人人避而远之。所以九二年上海随着邓小平的改革而开放之后,房地产商并不愿碰触这一条横穿上海地图中心的应该可以是很美丽的上海人口中的母亲河。也因此,建筑师所喜欢的两岸大片的租借时期所建造的仓库群落,除了极少部分被改坏或拆掉建造新的低价位居民楼外,大多还得以保存完好如初,因为后开发,因为污染而得以保存,说来实在是无奈的讽刺。
保护行动
随着改革开放,上海政府开始认真重视苏州河污染问题的严重性,也开始有能力下决心花大钱治理污染,想要改变两岸的环境,开始要拆除那些被认为是破旧残败的各式各样的老仓库,和各时期留下来的老旧建筑。我个人是在一九九零年就从台北搬到上海居住的中国人,因为个人的建筑设计专业工作与看法,因此不认为一定要这样全面拆除式的都市计画是唯一的办法。所以,游戏般的站出来,自己行动,选择租用其中一栋建于一九九三年ART DECO中晩期的砖木结构的老粮库,作为我的设计事务所,表示我积极的行动建议,并且到处软性呼吁。
环境建筑
在我搬进这仓库之前,周围环境,简直混乱破旧到人人都得退拒百米,门前是长达百米的水果批发摊位,已经是臭酸熏鼻的河水,加上腐臭的烂水果的酸味,更难闻的是东边相近百公尺不到的垃圾码头,以及对岸的粪便码头,那五味杂陈的味道,不是身临其境的人是无法想象的。而固执的我却不顾任何上海友人的反对,一意孤行的搬了进来。今天回想起来,我都有点佩服自己当时的眼光与勇气,那是一九九七年的事了。
大门敞开,左右两支搬货苦力背麻布包用的缓步大楼梯也被各种杂物堆积得几乎不能直着往上走,违章加建层层叠叠得有如难民营,甚至还更乱,那室内的味道也不比外面好到哪里去。我在楼下抬头望了一眼,看见屋顶那木料大桁架,就要我的助手不管任何困难都要想办法租下,因为这之前,我们几乎顺着苏州河七公里仓库密集的沿岸的各大小仓库都谈过,甚且因此把我的一条左腿都摔断,在床上躺了一个月,误了我好多事。当然让我下定决心,非弄一栋仓库来玩不行。
现在一般人当然无法想象当年的模样,今天我只要简单描述一下,应该也可以幻想一下那番景象,虽不至于会吓死人,也真的可以说是很恐怖了。一百五十个左右的外来男女民工住在里头,几乎可以说是杂居,隔间或半隔间的几乎把整座仓库堵死,开放与半开放的厨房到处都是,至少十来处,烧饭时间油烟迷漫。厕所只有屋顶平台加建一处,没有浴室,粪便溢满屋顶平台。所穿过的能走路的地方,剩余空间的上方都晾着不堪入目的男女内衣裤,这是我起初不愿意进去看的理由,当然租下后,我就不得不进去仔仔细细的看了。今天意外的得以保存下来,回头想想,对我这有空间性洁癖的人,还会心头发毛呢。
当然,因为职业与关心的关系,再困难,再麻烦,我还是会照我的梦想去干,这也是我这原本学农的人能成就今天这在建筑设计专业界拥有这些小小积累的原因。
回到原相
我的办法,很简单,就是视而不见,就如同我对苏州河的污染恶臭一般,否则我怎么吃得消,我唯一想做的是一切还原,只有还原,才能显现她的美丽,显现她原先建造时的的风采。所以拆除是我们唯一想要做的工作,拆,拆,拆,把加建在上面的附着物一一剥离,一一拆除,很难相信环卫单位就因此强要了我将近一百小车的清运拆除的费用。等一切都还原了,我看见的是一个过度惊吓的黑寡妇,一个身裁依然动人的三十九岁灰头土脸的黑衣寡妇。黑寡妇我当然没兴趣,我要处理她,我要让她风华现代,她可以是全世界开始再注目的新上海,风华在现,妖魅没人可比,如同她诞生的一九三三年那个上海曾经是亚洲最璀璨耀眼的年代,这是我要的老粮仓再生,我坚信她会再活过来,会更烂漫。
结果,当然证明我的眼光是对的,今天,她果然美伦无比又骄傲的站在灰秃秃苏州河畔,不但惊动中国,并且,引来全世界注目的眼光。影响上海市政府正如火如荼的稍嫌忽略的草率鲁莽建设行动,更且把从乌镇路桥至浙江路段划定为法定上海近代建筑文化保护区;其实这在全世界各国的都市计画史上都是很难见到的例案,单凭一个人的呼吁影响,就能改变一个如此迅速发展的市政建设,尤其是在一向被为只是少数人在做决策的中国,我们确信中国在改变。
再生设计
拆除干净之后,为了转换她原有的粮食仓储功能,变为我个人的建筑设计事务所,我的游戏这时候才开始,因为喜欢这砖木结构仓库,所以当然得小心保护它,可是不让我玩一下,我这向来自许为前卫的建筑设计人是不可能甘心的,所以做了无数的设计,画了无数的图,当然心里头是以能一鸣惊人震撼来看我的人、甚至全城市的人,才是我要的,我向来就有这点小本事。问题是我的房东签约是就告诉我,三年内就有可能会因为市政规划而被动迁拆除掉,所以也影响了我行动与投资改造的决心与手脚。因此,整个改造过程虽然是一次规划完成,却是花了三年断断续续才完成今天这样的规模的。
原有的作为粮食仓储功能的砖木混合结构空间是阴暗的,而我们建筑设计的空间却喜欢明亮多变化,所以我决心大开天窗,引入自然天光,一则让空间增多光影变化,一则减少白天的照明支出,这其实也是专业建筑师的小把戏。光是这样的改变,就已经让整栋仓库蜕换成一座犹如新生的现代建筑,然后为了达到我期望的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功能,与设计过的现代感,动手大改楼版,去除三座没有必要的小楼梯,变成我非常个人化的空间置换游戏,但是因为对原建筑的尊重,我尽量做到不着痕迹,动了,而让人不觉得我动了,所以今天来看的人大多以为我甚么也没动,其实这只是我的对值得保护的老建筑再利用的很基本的看法与态度而已。
传播建言
当这座仓库因为我的改造与迁入,加上我用我一直以来的传播办法,让它变成艺术家入住苏州河畔是一种都市时尚运动,结果我的办法很快即刻生效,不仅感染了上海的文化艺术圈、时尚圈,传遍了全中国,甚至引来全世界的各大媒体的采访报导,这速度也实在是快得出乎我的预料。
因为媒体的不断报导,我开始规划一个我个人对苏州河、乃至对上海城市的文化工厂的梦想;我建议政府将从南北高架桥往东至黄浦江外白度桥外滩四公里的苏州河两岸的仓库保护下来,依建筑形式与空间特质,画分区段,分类规划成八个文化艺术群落,诸如环境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影电传播、造型艺术、时尚服饰、表演艺术,媒体出版八个现代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空间的分配可以有三分之一给创作意工作者以较低价位租用,三分之一作为公众展演场地,三分之一作为时尚特色餐饮休闲营业场所与商品贩卖商铺。然后把比较没有保存价值的小居民楼或不好的建筑拆除;一则作为停车场和广场绿地,一则部份作为兴建中型美术馆、博物馆或艺术学院等公共文教建筑使用。
政府椄纳
原本我以为这只是我个人对于苏州河对于这急速发展中而欠缺人文化深度思考的上海的一点善意建言,没想到,在我不断的向各种来采访的媒体与朋友说了五年之后,有一天居然看到报上说上海市政府已经将我所幻想规划的苏州河这一区段画定为上海近代建筑文化保护区;这在土地私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天荒夜谭,而上海市府却如此开明的倾听一个专业市民的建言,想来真是不可思议,说来也可以算是我个人执业三十年一点小成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