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求个人资料
汪中求,江西九江人,毕业于九江学院中文系,深造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当过3年农民,上过5年讲台,干过2年秘书。1992年进入商界,先后就职于香港恒雅(深圳)公司、清华同方、泰豪科技等知名企业。14年的企业生涯,从业务员做起,区域经理、分公司经理、企划部经理、营销总监、总经理逐阶而上,足迹遍布28个省、市、自治区,审定和签订了超过2000份合同协议。现任北京博士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首席管理顾问,北京汪中求细节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咨询师,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2003年8月,出版《营销人的自我营销》一书,被誉为“中国5000万营销人第一堂必修课”,因其“做人优先于做事”的立意,使该书在营销圈外亦传播甚广。 2004年1月,推出《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提出“精细化管理时代———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被誉为“扎在当今社会浮躁穴位上的一根银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细节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热潮。该书被中国书刊发行协会评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汪中求被第二届中国职业经理人年会评为“2004年度中国十大优秀管理培训师”。
我是细节的倡导者,但不是唯一的 记者:汪老师,您好,有言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节问题从小处看是一个技术问题,是一种做人做事的习惯,但从大处看则是一种文化,一种处事做人的方式。中国文化的传统重整体而不注重细节,重模糊管理而轻系统管理。您作为细节管理的极力倡导者,从小处看是帮人们建立精细的思维方式,培养人们做好小事做好细处的习惯;但从宏观上看,从基种意义上说则是要与我们传统文化抗衡,你有让细节理念改造国人和企业习惯的充分自信吗?
汪中求:你们提的这个问题还是我第一次碰见,这个问题应该从三个层面上来看,第一,我是细节的倡导者,但不是唯一的,应该说你们也是倡导者,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力量所能达到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销量早已超过了百万册,这一事实也说明我不是孤立的,在全国很多地方,上至政府,下到小学校,甚至监狱,都有人在读我的书,这说明,关注细节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群众和社会基础。第二,中国当今文化中虽然有点重模糊管理,轻细节管理,但中国的历史文化对细节还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中间出现了断裂。纵观中国的历史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很多学者关于细节的理论论述。大家知道,中国的农耕文化是典型的割裂的单独作业,不需要跟人配合,而欧美文化是庄园式的,合作性很强,不知你注意没有,西方农村用的都是排犁,排犁是要4头牛或马才能拉动的,掌握排犁就要多人合作,合作起来就需要管理,管理就产生了规则。而中国的农耕文化则不然。农耕文化的形成对工业化进程是不利的,认识了这点,为什么中国进入工业化的进程这么缓慢,就不难理解了。我要强调的是,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时代,工业化管理的特点是分工越来越细,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的企业管理,就是要学习人家注重细节管理嘛。第三,一个人对社会的推动,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而在于他做了什么。对我而言,社会给了我较高的评价,我只是做了一点事,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我不担心,因为全社会有这么多人认可我,支持我,他们的力量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因此,我很自信。
《细节决定成败》的书名比内容值钱 记者:对一个管理者而言,“细节决定成败”这几个字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它像一盏红灯高高悬挂在经营者的面前。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的确缺少的不是大而化之的想法和方案,缺少的常常是执行好一个方案的具体可行的措施。这个说法真正是“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书名其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作用。那么这本书的书名是如何产生的?
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实际上不值钱,要说值钱,就是她的书名我认为要值20元钱(汪笑,《细节决定成败》平装本每册定价25元)。就是这个书名,我也觉得很不严谨,因为,细节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历史上注重细节而失败的案例不胜枚举。但,用一种打破常规甚至有些极端的方式把这种观点表现出来,本来就是对细节的最充分的强调。一个书名就像在媒体上做广告,要先被注意,后才满意。一本书名,如果没有冲击力,是不会引起读者注意的,只有先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注意,才能让大家去看她,大家看了才知道值不值得一读,才能让别人深入你的书中,接受你的观点。我认为,语言之于思想是非常苍白的,一本书的书名之于她的内容就更加苍白了。《细节决定成败》这一书名有点矫枉过正,但她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长期关注,这就不是书名的原因了,这是内容,所谓内容为王嘛。
有人跟我的风,证明了我的成功 记者:您的书出来之后,图书市场里立马出来了一大批“××决定成败”的书。有些书的封面和标题跟您的书几乎是一模一样,很有迷惑性。对于这种侵权行为,你准备起诉他们吗?最近,又有人提出“意志决定成败”,并对你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观点的?究竟是“细节决定成败”还是“意志决定成败”?
汪中求:你说的是一种跟风行为,也是我们社会的痼疾之一。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因为人们创新意识的欠缺。因为创新需要很多的成本,比如资金成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等;而对于别人的成功进行“克隆”,来得又快又轻松,还牟取暴利,何乐而不为。不过,我不想打官司,费时费力,得不偿失。再说,我这本书已经卖了很多,我已经满足了;再说有人跟我的风,更证明了我的成功。至于说决定成败的因素当然很多,性格、意志、机会等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系统的阐述,关键是要以理服人,让读者信服。
一根银针扎在社会浮躁的穴位上 记者:《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发行量怎么样?她畅销的原因是什么?
汪中求:发行量多少,不是由我自己说的,应该说还比较令人满意。在同类书中应该排在首位,畅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也不好自己评说。《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核心思想是向社会提出了一种如何走近成功的理念,告诉人们的工作态度是把小事做细。曾经有一份杂志这样评价我的书是“一根银针扎在社会浮躁的穴位上”,这个评价我比较接受。对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观念),光拍一巴掌是没有用的,而像用银针扎一下,也许有点效果。《细节决定成败》这一书名的提炼可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贪小 记者: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理论上,细节的确很重要,在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方面面都是。但如果过于注重细节的完美,在人事的管理中苛责于人于事,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情绪,甚至工作态度,而最终影响到工作的效果?
汪中求:注重细节,注重影响,这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细节通过规则予以实施,而不是个人(挑剔)意志的实现,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个人与团队的冲突。其次,任何一项规则的出台,作为管理者,要注意不要成为规则的第一倡导人,而要成为规则的第一附和者,这是一种管理技巧。第三,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贪小。第四,细节管理首要解决的是员工的习惯问题,说到这里,我联想到你们媒体同行中的一个成功案例,几年前,《内蒙古日报》在报纸出版过程中推出了一个“3MM”规则,就是版面上稿件与稿件之间距离必须控制在3厘米。为了这个规则,报社老总每天亲自坐镇监督,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通过这个简单的规则训练,培养了报社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习惯培养了,大家就会自觉地遵守各项规则。
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记者:作为一个职场中人,如何处理好工作中的细节问题?细节与素质的关系怎样?
汪中求:一个人在职场上能不能处理好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既有职业能力方面的问题,也有性格方面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有一句话说“职业能力看细节”,说的就是一个人能不能处理好工作中的细节问题,是衡量他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做好细节的态度,可以说能不能做好细节问题关键在于态度。对任何一个身在职场的人来说,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态度,你的周围社会就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一个人要想把他的职业生涯规划好,我认为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职业态度。为什么说细节体现素质呢,因为,一个人在职场的所有作为,都无不体现着他的素质,“一滴水里见太阳”,一个细节体现人的作风,体现人的素质。其实,个人的成长与企业的成长是何等相似,你在个人细节上努力做好了,也就是在小心培植自己的职场形象,一个好的职场形象正是个人一生受用不尽的品牌和财富。
企业的活力不是管理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 记者:今天,“细节管理”的理念成为许多企业管理的重点,这种细节管理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有关,越是成熟的企业越应该重视细节管理,细节管理的程度是一个企业管理成熟的重要标志。管理过粗,资源浪费,人浮于事,企业效率上不去;管得过细,往往容易让企业缺少活力,人事关系紧张。你认为“细节管理”与“宏观管理”的关系怎样处理呢?
汪中求:我想,处理好细节管理与宏观管理的关系,应该把握好这样几个内容。第一,所有企业都是在大的宏观环境下生存的,一个企业在成立初期,肯定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她的宏观空间,而事实上是,只有做垮的企业,从来就没有做垮的行业。企业过多去分析宏观方面的东西是徒劳的,比如做纽扣的企业,一旦企业的生产方式确定后,你所要做的是你的生产、销售、财务等等具体的细节。因为所谓的宏观是必然的,不是企业能主宰的,企业能主宰的就是你的生产环节、产品质量、销售情况和财务状况。第二,每个企业都要有自己的度,企业管理的细节在于程度,企业没有必要花大的精力去关注和研究宏观。第三,企业要研究战略,但天天讨论战略,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战略。第四,尽管对宏观有各自的不同理解,但任何一家企业,首先要做的仍然是非常微观的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细节管理。工业化时代,大多数人要做的是微观的事,是具体的事,细节管理就是把具体的事做好,把小事做得更细。企业越发展,越开始讲究效率,效率是靠细致的管理来实现的。至于管得粗细与否与企业是否有活力这二者之间并不是成反比的。有些管理严的企业比管得松的企业更有活力。企业的活力不仅仅是管理决定的,而是由文化决定的。
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是认识,第二是培训 记者:作为一个团队,如何培养出一个人对细节非常重视的习惯?
汪中求:如何把细节做好,最重要的,第一就是认识,第二就是培训。什么叫团队?我认为是经过格式化的模式,简单地说,团队就是格式化。一个达到一定默契的队伍就叫团队,否则只能叫乌合之众,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所以建设团队,就必须非常严格地要求,格式化地操作。我们现在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意识不到位,事情做得非常粗糙。
3年之内,我会从公开课堂上销声匿迹 记者:现在好像有一种风气,各种各样的管理培训是越来越多,这是不是说,管理培训会成为一门越来越热的职业?
汪中求:中国进入工业化非常晚,管理培训现在才刚刚起步。这有两点是要认识到的,第一,包括管理在内的各种培训是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进入工业化的必然过程。第二,现在中国的培训市场存在巨大的商机,加上各式各样的商业化炒作,培训市场上也是良莠不齐,所以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表面繁荣的假象。我要提醒社会注意的是,参加培训不能有盲目性,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跟着有思想的人走,作为组织形式的培训,最好是少参加。在这里,我可以肯定地告诉你,2008年以后,我会从各种各样的公开课堂上销声匿迹,因为,这样的公开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对参加学习的人来说几乎没有针对性,学习的效果并不好。我也相信,有针对性的培训会继续上升,而公开课的形式会越来越少。
感悟细节 ■细节源于态度,细节体现素质。 ■细节的实质是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 ■细节承载着社会的文明。 ■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出一个人深层次的修养。 ■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 ■个人素质一小步,民族素质一大步。 ■人的意志力是由责任感决定的。 ■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成功=正确的定位+坚定的步伐+快乐的行进。 ■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 ■人最能自我原谅的缺点是懒惰。 ■素质就是快速适应社会的能力,学历不等于能力。知识不代表素质。 ■知识本是不值钱的,只有在理念的吸引下产生的集群的知识才可能成为个人的竞争力。 ■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每天问一遍:是你解决了问题,还是你成了问题的一部分? ■简单不等于容易。 ■以极高的效率完成根本不需要做的工作,是最大的无用功。 ■上坡的路和下坡的路,其实是同一条路; 生活是参差不齐的,而生命是完全平等的。 ■飞得再高,我们仍然在你的视线里。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 ■细节是能够体现事物内在联系和实质的微小事物和情节。 ■1%的错误会带来100%的失败;10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