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农村建设首先要保护古民居 ——武宁县乡村规划调研 古村落和古民居是人类活动痕迹的沉淀和积累,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建设符合当地农民现实居住环境及长远发展居住环境,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居,为此庐山百日艺术特训营500多名师生本着“先让八亿乡民住好!不让祖国失望”的宗旨,在余工、杨工的带领下对武宁县19个乡镇80余个自然村进行了三天详细的调研。 我和六班一组有幸被分到了清江乡晏头村,清江乡属艾邑边陲,原名麒麟古镇。方圆百里,毓灵钟秀,南依巍巍九岭,北临滚滚修江,山环水抱,风景旖旎。 晏头村位于清江乡东部,地势较为平坦,村前修江滚滚而过,背靠晏头山。全村的房屋朝向均为东南方,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就会照到村头,村名由此得来(原来是日字头和山字底,但现在没有这个字故为晏)。 晏头村共有居民105户,人口565名,其中包含少量河南逃荒居民和1970年修建柘林水库从巾口乡迁居与此,因此建筑形式也多样。这次我们调研的主题是乡村规划和古民居,在整体布局上看,外地居民的旧住宅较为集中,环境整洁,建筑风格一致,多为青砖瓦结构,单独院落式,猪圈等家禽家畜安置在房前屋后空地。而本地居民旧住宅较为零散,除村口新建民居较为集中,其他分布随意,以砖木结构,独立式院落。 目前尚存的几座古民居均为100年前建造的木结构,其中在附近的塘里村我们还发现了一座道光十九年的民居,据居住在里面的八十高龄的老人说那是他的老爷爷建造的,当时有两千多平米大,现在只剩下不足三百平米(从墙壁上看到“毛主席万寿无疆”的字迹也可见他的沧桑)。沿用的是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雕式上和徽州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保存的不够完善,大部分人已经新建住房而将古民居闲置,因为长时间无人打理导致古民居迅速衰老,生命岌岌可危。 古宅里有大量的木雕、石雕,雕刻手法细腻娴熟,形象生动,有人物、动物、植物等,但在破旧的活动中多被损坏,从依稀看到大致的形态仍不难猜测他的精致。 阁楼、天井、门窗抱鼓石都彰显着当年的气派,只可惜年事已高,惟有孤单的屹立在这个逐渐被红砖瓦、混凝土结构建筑取代的村落。 我们通过调研得知,不论男女老幼,对这些仅存的古建筑不再留恋,即便是依然住在里面的老人也表示,只因为出于无奈,才不得不留下,如果有机会就一定会建平房。部分有价值的木雕石雕也被村民们低价抛售了,仅剩的只有一些残缺的部分,大部分人认为老民居已没有什么价值,更由于保管不善,无法修葺恢复,古民宅摇摇欲坠,卫生条件采光等都不太理想。目前村民们对于民居建筑的概念模糊,他们的观念多是想住上城里一样的房子,但又由于卫生条件与经济条件的限制,而进行自己主观的一些改造,导致风格的多变。 通过以上调研及对一栋一百多年历史的杨家古宅进行的实地测量,可以看出古宅结构多为土、木、瓦面结构或砖、木、瓦,土墙多为夹板土墙或稻糠土砖坯墙。木多为衫木,瓦面为青瓦或黛瓦,瓦型为小片瓦。房屋造型高大挺拔,瓦面房檐错落有致,多为两进或三进院落,每进院落均开天井,以采光取水。房屋一般采取中轴对称式,多有储物阁楼。室内多以木、石雕装饰,风格古朴雅致,装饰极具徽州徽派建筑之明清遗韵。相对于现在的新建混凝土房屋有很多优点,空间富足,具有人情味土墙砖墙保温性能较佳,冬暖夏凉,房屋格局规划合理,便于家族群居。当然它也有防火、隔音等方面的不足。 因此对于现在新农村建设首先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在保护古民居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毕竟祖先的文化遗产是要我们来负责和继承发扬的,另外我们在新民居的设计上要吸取本地的特色,象晏头村的三进厅堂、天井、木梁结构、雕花等元素,材料上也有很大的借鉴。以前居住的村庄里把黄土和糯米混合之后筑成的房子相当结实,厚度在50cm左右当年日本鬼子在进村时连子弹都打不穿,由于糯米的粘性非常的高,土墙不易磨损,且保存时间久远。 三天的下乡调研生活即将进入尾声,我们又将踏上返营的旅程,虽然反时间不是很多,但这几天的生活足以让我们了解农村生活的各种美好与凄凉! 是的,农村的山好,水好,人也好,这不是城市所能替代的,当我们漫步在清山绿水,穿梭在古老的民宅中,时不时的产生别样的风情,那时的心情是开阔的也是美好的。 王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