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陵十二钗”正册与文武之谜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都晓得,《水浒传》中描述了一百零八个男子,而对女子极少描述,《红楼梦》则是重要描写女子,这不会是一种巧合,《红楼梦》的作者明显在为女子的地位而努力,那么红楼梦里面的女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金陵十二钗”,是不是真的会有一百零八人呢?要弄清这个事情,就必须先从武术方面着手。 武术最初起源于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之后渐渐成熟,并且形成各大门派,最著名的大概是少林,即通常所说的“天下武术出少林”,其次是武当,少林有“少林寺”,武当有“武当山”,少林是佛教,武当是道教。而佛与道在红楼梦第一回中是出现过的,也就是“僧道”二人。令我们会感觉困惑的是,少林有“七十二艺”,武当有“三十六功”,这两个数字加在一起,恰巧就是《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那么《红楼梦》是不是真的跟少林与武当两派有着紧密的关系呢?“金陵十二钗”总共女子的数目,会不会也是少林七十二艺与武当三十六功加在一起的数字呢?当然,这一切只是猜想,剩下的事情,便是我们要去寻找足够的论据来支撑暂时仅仅是猜想的论点,否则,一切都只是空想。 林黛玉的姓即“林”是“少林”的第二个字,那么林黛玉就很可能代表了“少林”,第三回林黛玉这样对众人说道:“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而少林寺的规矩基本上便是出家以后才能学武功,当然也有俗家****,但是少林寺给人的基本感觉却是出家然后学功夫,武术是强身健体的,林黛玉的身子恰巧就弱,因此和尚来了告诉她让她出家,这不会是巧合。这已经告诉了我们和尚便是暗示少林寺里的和尚,而出家便是暗示学武强身健体,因此林黛玉就是隐射了“少林”。 又说薛宝钗,第七回薛宝钗这样对周瑞家的说道:“后来还亏了一个秃头和尚,说专治无名之症,因请他看了。”由此知道也曾经有一个和尚找过薛宝钗,但是和尚是“少林”的代表,并非“武当”的代表,所以薛宝钗不可能会是“武当”的隐射。既然薛宝钗不是武当的隐射,谁才是武当的隐射呢?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有这样几句话“当下众人七言八语,有的说请端公送祟的,有的说请巫婆跳神的,有的又荐玉皇阁的张真人,种种喧腾不一。”武当功法的主流是明代张三丰采集各家之所长创立的武当内家拳,换句话说,张三丰虽然并非武当最初的创始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张三丰可以代表武当,而张三丰又被世人称之为“张真人”被文人称之为“张真仙”等等,《颍州志》中则更加明确的记载“至英庙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再去翻翻红楼梦其它回的内容,我们再也找不到这个“张真人”的踪迹。那么作者在第二十回突然让张真人出现又让他永远消失究竟有什么目的呢?目的是很明显的,红楼梦第十回的题目中也出现了一个姓张的人物,不过并非“张真人”,而是“张太医”,这个张太医不论是不是真的是那位“张真人”,但是他们都姓张,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并且在书中描述张太医的时候是让他给秦可卿治病,而在描述张真人的时候也是有人荐他给宝玉治病,这一切都足以说明这不可能只是一个简单的巧合,而张太医与张真人的一明一暗却又有相同之处恰恰就是作者描述贾宝玉与甄宝玉的那种写作手法。因此张太医就是隐射了“张真人”,而张太医给看病的秦可卿恰恰隐射了“武当”。那么有人荐张真人给贾宝宝和王熙凤看病会不会也告诉我们王熙凤也隐射了“武当”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书中虽然这样写过,但是张真人毕竟没有过来给王熙凤看病,因此王熙凤不能隐射“武当”。 刚才已经说过林黛玉中的“林”字隐射了“少林”,但是我们又发现“妙玉”中的“妙”字也有个“少”字,会不会妙玉也隐射了少林呢?不错,既然林黛玉凭一个“林”字就能隐射“少林”,妙玉中的“妙”字也足以让“妙玉”隐射“少林”。那么妙玉为什么要隐射少林呢?第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道:“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由此看出妙玉的情形与黛玉的情形是同样的,她们都是多病,只不过一个没有出家,一个真的出了家,所以妙玉理所当然的同林黛玉一起隐射了“少林”。武当最初的创始人一般认为是玄天上帝以及老子,妙玉中的“妙”字恰巧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的“妙”字,即“玄妙”一词中的“妙”字,这又与“玄天上帝”中的“玄”字吻合。需要再注意一点的是,张三丰字“玄玄”。因此,妙玉同秦可卿一样,也代表了“武当”。 而正册中其实还有一个将要出家的女子即惜春,再者根据正册中的对称原则,按照书中正册的排序位置(并非第一章所讲“金木水火”的位置),妙玉是和贾迎春或贾惜春对称的,没有理由让妙玉独自承担少林与武当的隐射,而根据判词贾惜春将来肯定是要出家的,恰恰隐射了“少林”,那么贾惜春出家以后隐射了“少林”,她在出家以前便隐射的只能是“武当”。因此,以红楼梦主要内容为参照物的话,妙玉是先“少林”后“武当”,而惜春是先“武当”后“少林”,这是她们的重要区别。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金陵十二钗”究竟是不是真的有一百零八个女子呢,只能说,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无法在除了以上四个女子之外找到还能与少林武当扯上关系的女子,既然正册跟武术的关系就是这样松驰,那么后面的册子估计也不会跟武术有太大关系。 以上说的是武术,下面说文学。在文学方面,从隋唐开始朝代便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第一名便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而在正册之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元春”的“元”字其实就是代表了“状元”,“探春”的“探”字则是代表了“探花”。第二回告诉了我们林黛玉的父亲也是探花;第七回平儿给了秦可卿的弟弟也就是秦钟“两个‘状元及第’的小金锞子”,而秦钟在第十六回中我们都已经看到他已经死了的,并且是还没有上完学就死了的,他即使有能力也是没有任何机会去考上“状元”的,所以只能是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个“状元”,并且秦业如果是状元的话,也可以解释为何秦可卿会嫁给贾家这样富贵的家族,答案很简单:状元虽然很穷,但是毕竟还是状元,地位还可以说是比较高的;李纨在判词中说的是“凤冠霞帔”,看来贾兰最后肯定中的不是状元就是探花,而又根据林如海的暗示即“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至兰台寺大夫”,兰跟探花在这个时候已经扯上关系的,贾兰将来是个探花无疑,正所谓“兰花”一词;李纨的儿子贾兰即是个探花,那么在上一章提到的与李纨都属于“金”的薛宝钗也会跟李纨一样富贵,那么薛宝钗和贾宝玉的儿子就一定也只能是“状元”或“探花”,根据林黛玉与秦可卿的暗示,只有是“状元”。再假设一下,如果不是贾宝玉的儿子而是贾宝玉考上了状元,但是秦可卿的丈夫贾蓉是不可能考上状元的,这有点荒谬,只能排除。 从武来看,作为正册第一名的林黛玉代表“少林”,最后一名的秦可卿代表“武当”,这是一种整体的对称,再从中间的一对即四个女子来看,妙玉与惜春分居二四位置,并且一个是“少林武当”,另一个是“武当少林”,极为对称。武属于局部对称。 从文来看,六个女子共隐射了三个状元以及三个探花,构成了整体对称。 整体而言,正册中的十二个女子并非全部代表了“文武”,比如史湘云、贾迎春、王熙凤与贾巧姐四个女子,这仿佛是正册中的缺陷,但是作者已经在无意中告诉了我们他的目的,我们首先要清楚的是明清科举考试中是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来考试的,而正册十二个女子恰恰就是仅仅八个代表了“文武”,换句话说,正册中“八个女子”的隐射“文武”,恰恰暗示了明清的“八股文制度”。所以,这并不是一种遗憾,反而是一种另类的完美。 |
|